規模豬場豬肢蹄軟弱綜合征,是以肢勢、步態和站立不正常、支持軀體困難為特征的一種規模豬場的常見普通病。
品種因素:規模豬場豬肢蹄軟弱綜合征主要發生在高度選育的瘦肉型品種和品系中,如大約克夏、長白、杜洛克和漢普夏等品種。我國地方品種及其與外來品種的雜交后代豬極少發病。生長緩慢、背膘較厚的品種中發病率很低,野豬及其與家豬雜交的后代豬沒有此病發生。
遺傳因素:由于不同品種間的發病率有顯著差異,可知此病是由于高度選育而產生的適應征。這與遺傳有密切的關系,主要癥狀分成關節狀況、蹄裂、蹄底增生、偏蹄、X肢勢、O肢勢、蹄殼質地、總評分等八個性狀分析其遺傳力多在0.10-0.35之間,最高的達0.67,多為中等遺傳力。
生產繁殖應激引起的骨胳代謝異常:已有研究證實,應激引起的皮質醇的大量分泌可通過糖皮質激素受體介導的細胞周期停止的調節機制抑制成骨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加速骨組織細胞凋亡,再者糖皮質激素還能抑制I型膠原蛋白的合成,并以組織特異性方式,提高成骨細胞間質膠原酶mRNA的表達和蛋白酶的水平,促進膠 原蛋白的分解,使骨丟失加快,最終出現骨質疏松。肢蹄軟弱綜合征是養豬生產中常見多發病,母豬完成生產(繁殖)任務所需的營養物質與維持母豬肢蹄正常功能所需的營養物質大部分是相同的,母豬在完成生產(繁殖)任務所需的營養物質供給不足或任務加重需要量增多時,母豬應用應激機制動員機體貯備,優先保證繁殖后代所需。而應用應激機制導致糖皮質激素分泌過多,一方面大量動員機體貯備,另一方面分娩等應激也促使催乳素大量分泌,催乳素大量分泌,對保證泌乳具有積極意義,但也進一步加快了鈣等營養物質流失,再者,糖皮質激素加速骨組織細胞凋亡,出現骨質疏松。因此,肢蹄軟弱綜合征主要發病原因之一是母豬為完成生產任務而應用應激機制動員機體貯備出現的整體營養消耗和骨質疏松。
營養因素:飼料中鈣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當,都能導致本病發生。缺銅時可出現骨端畸形。缺硒時可引起關節炎、蹄變形、肌肉萎縮、肌肉疼痛、脫毛等癥狀。慢性氟中毒和缺錳時,能導致肢蹄異常變形。湖南某種豬場對該場病豬和健康豬蹄殼采樣測定硒的含量,分別為0.07和0.37微克/克(P<0.05),患豬的硒含量顯著低于健康豬。
長期缺乏維生素以特別是集約化密閉飼養,缺乏運動和陽光照射,更易發病。
生物素和鋅缺乏時,不能維持蹄的角質層強度和硬度,使生長豬發生后肢蹄殼破裂等癥狀。
欄舍地面:地面過于光滑或粗糙與地面光滑度適中相比,前者的發病率有顯著高于后者,且后肢蹄比前肢蹄發生異常的多。地面結構:鐵籠飼養、水泥地面和漏縫地板所養的豬,其肢蹄軟弱綜合征的發生率高。并且集約化鐵籠飼養豬的肢蹄外傷(發病率38.37%)高于水泥地面散養的豬(發病率7.14%);水泥地面飼養豬的蹄底增生(35.71%)顯著高于漏縫地板的豬(27.91%)。
管理因素:肢蹄軟弱綜合征的發生與缺少運動有密切關系。增加運動可提高肢蹄結實度,防止此病。對病豬適當增加運動,也能促使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