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水腫病是由溶血性埃希氏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以水腫和高度致死為特征的傳染病。本病多發生在春秋季,以健壯的仔豬最為常見,瘦弱的仔豬卻很少發生。病程短、致死率高,是養豬生產中最重要的疑難病癥之一,給養豬業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
一、主要臨床表現
見于生長旺盛的仔豬突然發病,眼瞼腫脹,顏面部、頸部也很快出現水腫,精神沉郁,減食或不食,獨臥一角,呈昏睡狀,四肢無力,有的轉圈,肌肉震顫,不時抽搐,四肢作劃水狀動作,觸之驚叫,叫聲嘶啞,最后因呼吸困難衰竭而死。病程1~2天,急性病例數小時至一天死亡,個別病例稍長可達7天,如出現神經癥狀,多為愈后不良。
二、主要剖檢變化
最特征性病變是水腫,特別是胃的大彎部和賁門部的粘膜下層呈現膠凍樣水腫,嚴重者可厚達2~3厘米。腸系膜、膽囊、喉頭部水腫,腸系膜淋巴結水腫、出血,切面多汁。小腸粘膜有彌漫性出血。
三、誘發的關鍵因素
(一)飼養環境衛生,消毒隨意性大。
設備陳舊,豬欄低矮,衛生條件差,消毒不嚴,飼養管理不完善,引起腸道微生物區系變化使致病性大腸桿菌異常增殖而在腸道內大量繁殖,并產生毒素,產生的毒素被腸道吸收進入血液,引起腸毒血癥,從而發生水腫病。
(二)仔豬斷奶前和運輸時不注意抗應激。
主要是運輸仔豬會造成心理應激(母仔分離)、營養應激(從母乳轉向飼料)、環境應激(從產欄到保育欄),以及捕捉、運輸等方面應激,降低了機體的抵抗力。其中以營養應激最為強烈,影響也最大。
(三)免疫抑制。
不當的過早斷奶可降低循環中的抗體水平,抑制了細胞的免疫力。
(四)消化系統功能缺陷。
消化器官不發達,容積小,機能不完善,導致腸道內腐敗菌分解產生毒素,致使胃腸道消化功能失調,容易導致仔豬水腫病的發生。
(五)其它外源因素。
飼料品質不合理,產房教槽差,轉料過急,氣溫變化大以及防疫、閹割等因素誘發本病的發生。
四、防治結合是關鍵
(一)加強飼養管理,徹底搞好豬舍消毒及環境清潔衛生,使用統牌消毒劑進行全場大消毒,每日一次,連用三天;每天及時清除糞便,不留有污水、積糞,保持地面干燥,保證豬舍適宜的溫度以及通風透光。
(二)飼喂優質乳豬料,使用黃金組合(萬特肺靈+新附優特樂+并可清)進行保健和治療,換保育料時緩慢過渡;同時在飲水中加入綠益態(維生素+氨基酸+活菌)減少斷奶應激。
(三)細心觀察,發現可疑病豬,立即隔離治療。采取抗菌消腫、利尿解毒等措施,采用賽福來(第四代頭孢-頭孢喹肟)、亞硒酸鈉維E分別肌注,磺胺嘧啶鈉注射液靜脈注射,每日一次,連用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