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情況
2013年7月10日,吉林省柳河縣柳河鎮吉祥村張某從購買雛鵝2000只,當時陰雨天多,比較潮濕,8天后開始陸續發病伴有死亡,逐漸增多,由開始每天3~4只增加到最后30多只。鵝主在發現鵝腹瀉后,給鵝飲了3天腸炎腹瀉藥,病情未見好轉且嚴重,發病第四天鵝主來電請求出診。筆者趕到鵝場后觀察了鵝群狀態和飼料,發現飼料有發霉結塊的,墊料也有發霉的,然后剖檢病死鵝雛11只,并取下病料帶回檢查,筆者剖檢后懷疑是曲霉菌病與大腸桿菌病混合感染。
二、臨床癥狀
病鵝食欲減退或不食,喝水增多,精神沉郁,縮頸呆立一邊,不愿走動,翅膀下垂,羽毛松亂,閉眼嗜睡,對外界反應遲鈍,隨著病情發展,出現呼吸困難,張口伸頸喘氣,可見頸部氣囊明顯脹大,一起一伏,呼吸時如打哈欠和打噴嚏,有的口腔黏膜和面部青紫,兩翼扇動,發出沙啞的摩擦聲,留眼淚,結膜潮紅或發紺,有漿液性或黏液性鼻分泌物,拉白色水樣糞便,惡臭混有血絲、血塊和氣泡。有的兩腿麻痹,不能站立,痙攣或抽搐、搖頭,頭向后彎曲,有的眼失明,逐漸消瘦,衰竭3~5天死亡。
三、剖檢情況
先后剖檢病死鵝雛11只,病理變化基本相同,喉頭和氣管內有淡黃色的分泌物,可見肺臟充血,肺表面或組織中散布著針尖大或小米粒,大至綠豆大的灰白色或黃白色結節,結節質地較硬,切面呈干酪樣或同心輪層狀,氣囊壁上局部渾濁、增厚、呈云霧狀。有霉菌斑,有心包炎、肝周炎,心臟和肝臟都包有白色膜,肝臟不同程度腫大,呈青銅色。肝被膜表面邊緣不整齊、暗灰白色、不突出的小壞死點,并有充血、出血、十二指腸有出血或出血斑,有的可見腸黏膜脫落。
四、實驗室檢查
1.曲菌霉檢查。
(1)鏡檢。在無菌條件下,取病鵝新鮮氣囊結節和肺部結節,放載玻片上,加入2滴生理鹽水,用注射針頭撥碎病料,使其混懸于溶液中,蓋上蓋玻片,置于高倍鏡下觀察,可見有大量分枝狀曲菌霉霉絲和分生孢芽。
(2)分離培養。將肺部結節搗碎接種于沙堡氏瓊脂培養基上,置于37℃恒溫箱中,48小時后見有灰白色絨毛狀菌落生長,有霉味,隨后顏色變為暗綠色。取培養物高倍鏡檢,見分生孢子穗狀,菌絲有隔,頂囊呈燒瓶狀,通過鏡檢和分離培養,確診為曲菌霉病。
2.大腸桿菌檢查。
(1)鏡檢。在無菌條件下,取病鵝新鮮肝、脾組織觸片和心血涂片,革蘭氏染色后鏡檢,見有大量兩端鈍圓的革蘭氏陰性短小桿菌。
(2)細菌培養。取病鵝新鮮肝、脾組織分別接種于營養瓊脂平板,麥康凱瓊脂平板及伊紅美蘭瓊脂平板上,置于恒溫箱內經37℃培養24小時后,各種培養基上均有菌落形成。在營養瓊脂平板上形成圓形,中等大小,直徑1~3毫米,微隆起,光滑不透明,邊緣整齊的灰白色菌落;在麥康凱瓊脂平板上形成邊緣整齊、稍隆起、表面光滑濕潤,直徑在1.5~2.5毫米粉紅色圓形菌落,伊紅美蘭瓊脂平板上形成黑紅色、有金屬光澤的圓形菌落。將培養后的典型菌落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與涂片檢查一樣的革蘭氏陰性,兩端鈍圓的短小桿菌,通過鏡檢和細菌培養確診為大腸桿菌病。
經發病情況查看,臨床檢查、剖檢情況和實驗室檢查,確診為雛鵝曲霉菌病與大腸桿菌病混合感染病。
五、防治措施
1.措施。首先停喂原飼料,徹底清除舍內潮濕發霉的墊料、糞便和垃圾,用消毒液進行徹底消毒育鵝舍、飼槽和飲水器。更換新飼料和新墊料,加強環境衛生管理,加大鵝舍內通風,降低潮濕度。
2.曲霉菌病治療。每天上午用曲霉菌素按每只鵝雛8萬單位劑量拌料,4個多小時喂完,連用5天,同時料里添加強力脫霉劑,每袋1千克拌料500千克,連用7天,同時還要用1∶2500硫酸銅飲水4個多小時,連飲5天。
3.大腸桿菌病治療。每天下午用頭孢桿滅每袋100克兌水300千克,4個小時飲完,連用3天,同時料里加入桿痢速治散每袋200克拌料200千克,4個多小時喂完,連用4天,同時飲水中還要添加黃金速補,每袋500克兌水500千克連用7天。
通過采取上述綜合防治措施后,從第三天開始鵝雛死亡率大大減少,6天后恢復正常。
六、小結和體會
此次雛鵝發病,一是因天氣高溫、多雨潮濕造成。二是人為管理不當,環境衛生狀況差,粗心大意使飼料、墊料發生霉變,沒及時發現更換造成。上述因素造成鵝雛應激反應過大,抵抗力下降,這時大腸桿菌乘虛而入造成混合感染,使病情加重。因此,對本病的預防要加強飼養管理,減少應激反應,提高雛鵝的抗病能力是非常關鍵的。
兩種疾病的混合感染,危害嚴重,死亡率大大增加。因此應盡早確診,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病情,對于兩種病原菌的感染要同時對癥治療,效果比較好,單獨治療哪一種病,其效果都不佳,使用黃金速補可提高鵝雛抵抗能力,有利于鵝雛快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