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確定最適宜孵化溫度
溫度是胚胎發育的最重要條件, 在 “孵化條件”中所提出的 “變溫” 或 “恒溫” 孵化的最適溫度, 是所有種蛋的平均孵化溫度。實際上最適孵化溫度, 除因孵化器類型和氣溫不同而有差異外, 還受遺傳 (品種)、 蛋殼質量、 蛋重、 蛋的保存時間和孵化器中入孵蛋的數量等因素影響。所以應根據孵化器類型、 孵化室 (出雛室)的環境溫度靈活掌握, 特別是新購進的孵化器,可通過幾個批次的試孵,掌握孵化器的性能, 如保溫情況、 孵化器內各點溫差情況等, 結合本地區的氣候條件、 孵化室 (出雛室)的環境, 確定最適孵化溫度。國外孵化器制造廠家所建議的孵化溫度, 都屬于恒溫孵化制度, 而且定溫普遍偏低。例如,美國霍爾薩公司的雞王牌孵化器, 1~19 胚齡定溫為37. 5℃, 20~21 胚齡定溫為 36. 9℃;比利時皮特遜孵化器, 孵化溫度分別為 37. 6℃和 36. 9℃。孵化溫度不同的原因是: ①國外一般都不照蛋, 不存在因照蛋而降低孵化器及胚蛋的溫度。②采用完善的空調裝置,保證孵化室溫度為 24~26℃。③孵化器里各處溫差小, 保溫性能也更完善。④不采用分批入孵方法, 不會因開機門入孵和新入孵種蛋溫度低而降低孵化器里的溫度。⑤孵化器容量較大, 孵化器里胚胎總產熱量也多。由于上述諸多因素的影響, 雖然孵化定溫比國內的較低些, 但胚胎發育的總積溫并不低。
2 孵化操作中溫度的掌握
保持適宜、 穩定的室溫。盡可能使孵化室溫度保持在 22~26℃, 以簡化最適孵化溫度的定溫。保證孵化溫度計的準確性。用標準溫度計校正孵化溫度計(包括“門表”溫度計及水銀導電溫度計), 并貼上溫差標記。 注意防止溫度計移位, 以免造成胚胎在高于或低于最適溫度下發育, 影響生長。
確定適合本地和孵化器類型的孵化溫度。依本地區的氣候及入孵季節、 種蛋類型、 胚胎發育、 出雛狀況 (有無出雛高峰、 雛雞狀況)和孵化效果 (孵化率和健雛率)等, 因地、 因時制宜, 確定適合本地區和孵化器類型的最適孵化溫度。尤其是新孵化器的前3~4 批或大修后的孵化器, 需要校正溫度計, 測定孵化器里的溫差, 求其平均溫度。然后將控溫水銀導電表的孵化給溫調至 37. 8℃ (或變溫孵化, 或按孵化器廠家推薦的溫度),試孵 1~2 批。另外, 室溫多變或變化太大以及孵化效果不穩定時,都應根據胚胎發育 (主要標準是 5 胚齡 “黑眼” , 10~11 胚齡 “合攏” , 17 胚齡 “封門” )和孵化效果, 調整孵化溫度。
3 掌握孵化溫度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一, 孵化不能生搬硬套 “恒溫” 、 “變溫” 孵化給溫方案或孵化器廠家推薦的孵化溫度。 其結果有時孵化效果很好, 但有時卻很差, 不能做到穩產高產。
第二, 缸孵法的 “三起三落” 給溫法。認為孵化第一胚齡是關鍵, 如應給予雞胚溫度為 39. 4℃, 雞胚3 胚齡和 7 胚齡應 2 次降溫,如給溫 37. 2℃,雞胚11~12 胚齡,可孵化溫度要降低 (36. 9℃),雞胚15~16 胚齡,要提高孵化溫度 (如給雞胚溫度在39. 7℃)。孵化期采用這種給溫方法, 有的是由孵缸這一特定孵具決定的, 有的是由孵化操作所決定的。但有的缺乏科學的依據。 “三起三落” 給溫法不適合機械電孵法,因種蛋之間的距離顯然比缸孵法大得多,而且有鼓風設備,溫度均勻,所以不存在 “面蛋” 、 “邊蛋” 與 “心蛋” 的溫度差別, 即使無鼓風設備的 “平箱” 孵化、 溫室架孵化等傳統孵化法, 也不例外。 實際上江浙一帶缸孵法也不是完全按 “三起三落” 給溫, 他們主要是結合胚胎發育的 “長相” , 尤其是抓住第五胚齡 “黑眼” 、 第十胚齡 “合攏” 和第十七胚齡 “封門” 3 個主要發育特征給溫。 因此, 傳統孵化法, 也不能生搬硬套 “三起三落” 的給溫法。
第三, 采用分批入孵方法。注意新、 老胚蛋在孵化器中插花放置,不僅有助于調溫和提高胚胎發育整齊度, 還能使活動轉蛋架重力平衡。在出雛器出雛時, 應根據情況適當降低孵化溫度, 以利于出雛。
第四, 孵化器溫差大, 將嚴重影響孵化效果, 也給孵化操作帶來諸多不便。如孵化器溫差過大, 應及時查明原因 (包括檢查電熱管的瓦數及布局), 并在入孵前解決好。如溫差較大, 最好采用 “變溫” 孵化制度, 并在照蛋和移盤時做對角倒盤, 必要時還可以增加倒盤次數, 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胚胎發育不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