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球蟲病是由豬等孢球蟲(Isosparasuis)和某些艾美耳屬(Eimeria)球蟲寄生于哺乳期及新近斷奶的仔豬小腸上皮細胞所引起的以腹瀉為主要臨床癥狀的原蟲病,在成年豬群,雖有球蟲寄生,但一般不引起臨床表現,多呈帶蟲現象,而成為本病的傳染原,尤其是母豬帶蟲,常引起一窩仔豬同時或先后發病,或引起死亡,引起較大的經濟損失。近年來,該病在歐、美、澳、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流行嚴重,引起獸醫寄生蟲學者的充分關注,在病原學、流行病學、免疫學等方面取得了不少進展。
1、病原及其流行特點。
豬球蟲病是由豬等孢球蟲和某些艾美耳屬球蟲寄生于仔豬小腸上皮細胞所致的一種原蟲病。
發病年齡:
哺乳期及新近斷奶的仔豬,以8~15日齡多發,此病又稱“10日下痢”;成年豬多為帶蟲者,不表現臨床癥狀。
傳染源:
病豬和帶蟲者是傳染源。
傳播途徑:
主要是消化道,即“病從口入”。
高發季節:
常年可感染發病,但以夏、秋季節發病率最高。
致病因素:
大部分仔豬都是因感染了前一窩遺留下來的卵囊而發病,因為豬球蟲卵囊不僅能抗干燥,還耐受幾乎所有消毒劑。
2、生活史
球蟲分等孢球蟲、艾美耳球蟲、泰澤球蟲、溫揚球蟲四大屬,且球蟲具有嚴格的選擇性,不同種屬的球蟲感染不同的畜禽,且腸道寄生部位也不盡相同。豬球蟲主要為等孢球蟲感染,其生活史如下:等孢屬的特點是卵囊內的胚孢子形成2個孢子囊,每個孢子囊內含4個子孢子;通常寄生于人、犬、貓及其它肉食動物。等孢球蟲的生活史可分為孢子生殖(孢子化)階段、裂殖生殖(裂體增殖)階段和配子生殖(有性生殖)三個階段。裂殖生殖階段和配子生殖階段是在機體內完成的,合稱為內生發育階段。孢子化階段是指糞便中的卵囊從未孢子化的、不具有感染力的階段發育為有感染力的階段。整個孢子化過程是在機體外完成的,在20~37℃時豬等孢球蟲的卵囊能迅速孢子化(Lindsay,1982)。
3、主要臨床癥狀
發病豬起先拉黃色、灰色稀便,嚴重者拉黑色惡臭、帶氣泡的糞便,還有的糞便呈膠胨樣,暗紅色、混有血液;病豬消瘦,皮膚蒼白,生長停滯,個別死亡。
病變主要發生于小腸、回腸和空腸。腸漿膜面有出血斑;腸粘膜糜爛、出血、壞死。嚴重者腸內容物全是暗紅色糊狀惡臭物,常有異物覆蓋;腸上皮壞死脫落,腸絨毛變短或消失。
4、診斷
可取病死豬小腸、空腸、回腸段,刮取其粘膜,抹片,染色,鏡檢,可見到球蟲卵囊。同時取其內容物,用沉淀濃集法鏡下觀察,也可見到球蟲卵囊。經進一步鑒定,大多為豬等孢子球蟲(Isosporasuis);少數可見到艾美耳球蟲(Eimeria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