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丹毒病是由豬丹毒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人畜共患,是一種嚴重威脅養豬業的重要傳染病,不容忽視。筆者在最近半年來的市場服務中發現,豬的丹毒桿菌病卷土重來,先后在湖南的郴州、江西的宜春、四川、河北等地發生小范圍的流行,給豬場帶來了較大的損失,丹毒桿菌與藍耳病、豬瘟伴發,成為種豬、生長肥育豬突然死亡的一個重要因素,許多養殖戶卻還沒有意識到該病的危害性,往往發生誤診。該病如不積極預防和治療,病死率很高,所以要對該病重新認識,加以重視。
導致豬丹毒卷土重來的原因
圈舍潮濕骯臟,連續生產,不空舍消毒;突然更換日糧;飼料濕喂,尤其是如果使用了奶類副產品,會促進病原的繁殖;引水系統遭病原污染;攝入糞便;病毒感染,尤其是繁殖呼吸綜合癥和流感;豬只轉移、混群造成應激;溫度突變、夏季高溫;棲息區墊有稻草的豬舍更易發生,因為丹毒桿菌可在稻草中存活。
豬丹毒流行病學
該病主要表現急性敗血癥、亞急性皮膚疹塊、慢性心內膜炎和化膿性關節炎。不同年齡、品種的豬都可感染發病,其中3月齡以上的架子豬發病死亡率最高。該病一年四季均可以發生,但尤以夏季高溫炎熱、多雨時季多發,主要通過消化道感染,常呈散發或地方性流行。潛伏期長短與病菌毒力強弱和豬的抵抗力有關,人工感染的一般為3天—5天,最短的只有24小時,最長的可達7天。
豬丹毒在臨床上有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型
常見的是急性與亞急性,慢性的少見。急性敗血癥型豬突然發病死亡,無明顯癥狀。
急性型:又稱敗血型,體溫高達42℃—43℃,多突然死亡。
亞急性型:又稱疹塊型,其特征是:皮膚表面有出現疹塊,病初少食,口渴,便秘,有時惡心嘔吐,體溫升高至41℃以上。通常于發病后2日—3日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的皮膚發生疹塊,呈方塊形、菱形、偶或圓形,稍突起于皮膚表面,大小約一至數厘米,從幾個到幾十個不等。初期疹塊充血,指壓褪色;后期瘀血,紫藍色,壓之不褪色。
慢性型:多由急性或亞急性轉化而來,是一種多發性增生性關節炎,關節腫脹,有多量漿液性纖維素性滲出液,粘稠或帶紅色,后期滑膜絨毛增生肥厚。慢性型常發于老疫區。
豬丹毒防控措施
豬丹毒預防和疫苗接種:在高發區域及高發季節時,華夏豬網在肉豬斷奶后接種豬丹毒弱毒凍干苗或滅活苗,間隔一個月再接種一次;加強飲水消毒和管理,防止病從口入,特別是使用自然水和淺表水的養殖戶要注意水源的消毒,包括沖欄用水,可用威遠金維康按1∶600倍稀釋,對全場進行環境消毒;注意飼料的清潔和衛生,確保飼料無丹毒污染,平時盡量不用濕料;加強舍內衛生的清理,減少沖欄,做好防暑降溫工作,避免出現高溫高濕;加強豬舍周邊雜草及雜物的清理以及消毒,做好滅蠅滅蚊工作,減少吸血昆蟲的傳播;注意病豬和病死豬的處理,防止傳播病原;高危地區適當增加青霉素類藥物的保??;提高警惕,平時仔細巡欄,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對豬場的種豬或中大豬突然出現發燒、減料等癥狀的,可直接肌注青霉素400萬單位/頭做治療性診斷。
豬丹毒治療:本病首選治療藥物為青霉素,藥效快。如果發病豬為急性型,應采用短效青霉素大劑量注射,400萬單位—600萬單位/頭(即3支—4支/頭),每日注射兩次,持續四天。如非急性發病,可采用注射長效青霉素,兩天一次,連續三次,豬群可全群用威遠保健套餐:銀翹散2000克+妙立素150克+聚能星500克+莫維欣2000克/噸料,連續使用7天—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