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
拉稀的雞只精神狀況良好,采食正常.飲水增多,蛋殼顏色正常,雞群中發生少量死亡(皆因過度脫水而死);發病日齡一般在120~150日齡,即蛋雞開 產初期;整個病程歷時一個月左右,短的15天;主要癥狀是剛開產就表現拉水樣糞便,水糞中夾雜著未消化的飼料,固體成分較少,顏色正常,拉稀的雞只泄殖腔 周圍羽毛較濕。
解剖患病活雞,腸黏膜脫落,內有黃色氣泡狀粘液,個別腸黏膜出血,腸管腫脹,泄殖腔充血,腎臟充血腫脹,個別雞腎臟有尿酸鹽。
二、發病原因分析
(一)初產蛋雞代謝旺盛,生理變化大,機體生理機能的改變,使得大部分營養物質供應產蛋,免疫物質的產生相對減少,機體免疫力和調節功能下降。再加上此時飼料更換過快,消化道難以適應,從而引起消化功能異常,發生腹瀉。
(二)養殖戶為減少成本,往往在飼料中添加大量米糠、麩皮,使飼料中粗纖維的含量過高,腸道蠕動速度過快而引起腹瀉,飼料中粗纖維含量越高,持續拉稀的時間越長。
(三)誤把非病原性腹瀉當成病原性腹瀉治療,單純使用抗生素,結果大量、長期、重復使用,造成了機體消化功能紊亂和腸道內正常菌群比例失調,引起藥物性腹瀉。
(四)當產蛋期飼料中粗蛋白含量超過16.5%時,增加了機體的代謝和排泄負擔,尤其是腎臟的負擔加重,從而發生尿酸鹽沉積,損害腎臟,引起痛風發生而導致腹瀉。或飼料霉變導致腹瀉。
另外,飼料中食鹽含量超標時,雞群由于口渴而大量飲水也會造成腹瀉.一般食鹽的供給量應是0.3%。
三、防治措施
(一)預防措施
1.加強育雛育成期的飼養和管理,防止免疫抑制性疾病和繼發感染性疾病的發生。控制飼料配方,在育成后期,飼料中粗纖維含量不能過高,不能添加米糠, 麩皮含量控制在10%以內,石粉和貝殼粉應控制在4%以內,粗蛋白含量不超過16%,食鹽不應超過0.3%,飼料不能發生霉變。
2.減少不良刺激,對初產蛋雞群進行換料時,要循序漸進,一般在三天內換完,以防止飼料中過高的魚粉和蛋白質對腸道的刺激;對發病雞群要減少飼料中鈣 質的添加量,并在飼料中添加0.3%~0.5%的碳酸氫鈉,或在飲水中添加0.1%的維生素c,連用7天;飼料中添加維生素E,可防止換料應激,通風換 氣,有效預防各種應激的反應。
3.保護腸道菌群平衡,在飼料中經常添加膽汁酸,有利于維持腸正常菌群平衡,增強消化系統的吸收功能和調節能力,有效防止本病的發生。
保護家禽肝膽健康 強化肝腸消化酶解
乳化飼料潛在能量 營造綠色健康養殖
養殖的困惑
1 肝腸消化系統高負擔,肝功低下造就發病高風險
品種抗逆性差、營養失衡(油脂氧化、雜粕、霉菌毒素、重金屬離子超標等)、藥物濫用等造成的肝膽系統高負荷運轉和(或)損傷,引發家禽肝膽綜合癥,繼而造成肝臟轉化、加工、合成功能低下,輕則導致生長停滯、產蛋下滑,重則造成大量死亡。
由此造成的發病與經濟損失,已遠超出了單純致病微生物感染,加之當前養殖環境的惡化,混合感染更易形成難以治愈的肉禽生長緩慢與高發病高死亡,蛋禽產蛋峰期縮短,或無產蛋高峰與高死淘率。
2 飼料中脂肪的乳化吸收不充分,導致營養性腹瀉、過料等
雛禽因肝膽功能不健全,造成自身分泌內源性乳化劑數量不足。而肉禽、蛋禽則由于毒素、應激、疾病等因素導致肝膽負擔加重,再加上高脂肪、高蛋白的日糧引起肝膽系統高負荷運轉,從而導致家禽的肝膽極易發生生理或病理性的損傷,造成肝膽綜合征。
肝膽綜合征導致的膽汁酸分泌不足,引起一系列的想象,比如采食下降、脂溶性維生素吸收障礙、脂肪肝、營養性腹瀉、過料等。
3 集約化養殖,畜禽作為生產機器,面臨眾多營養、生理缺陷,導致抗逆性更差
養殖動物與自然動物處于兩個截然不同的狀態。養殖動物尤其是肉禽,本身各功能器官發育尚未健全,心、肝、脾等器官功能也必不完善。養殖環境惡化,球蟲、產氣莢膜梭菌等腸道病,導致腸道正常生理結構不完整,消化吸收機能減退。
畜禽作為生產機器,養殖者為追求經濟效益,使用高脂肪、高魚粉日糧,膽汁酸等物質出現相對不足成為必然,而膽汁酸在代謝過程中的流失,又是膽汁酸顯著不足的另一因素。因此,畜禽體內各器官負擔更重,生理機能紊亂也就不足為奇了,從而導致畜禽抗逆性(抗病抗應激能力)更差。
全國招商服務電話:400-852-1258 手機:1321306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