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全球氣候變暖,暖冬較多出現,冬季和早春一些人放松了對魚感冒和凍傷發生的防控,造成了不應有的損失和重大損失。正因為全球氣候變化異常,低溫、冰凍災害不是減少了,而是在局部地區和有的年份發生更為頻繁和嚴重,對魚越冬影響更甚,應予注意。
魚感冒和凍傷癥狀
魚是冷血變溫動物,在一定條件下體溫會隨水溫的升降而升降,始終與水溫保持0.1℃~0.4℃的溫差。人工馴養的魚類投喂的是配合飼料,各種營養元素之間不一定夠量或合理,維生素也許含量偏低或偏高,促生長劑添加也可能不合適,雖不影響魚類的經濟生長,但“虛胖”普遍,體質差,免疫力低,抗逆能力差,冬季和早春易發生感冒和凍傷。水溫的急劇升高或降低會刺激魚的皮膚神經末梢,導致各器官調控機制的紊亂和失調,使魚發生感冒。魚患感冒,皮膚原有光澤明顯減弱,體表分泌大量黏液,活力大降,反應遲鈍。鯉魚魚種在水溫突然改變12℃~15℃時,會側臥于水面,不能游動,呈休克狀態。鯽魚、鳊魚等從21℃水中突然轉放到1℃~2℃水中,3小時就死亡。水溫降到0.5℃以下,有的魚皮膚會壞死,后腐爛脫落。水溫4℃以下,鯉魚會失去平衡,產生麻痹和僵硬。野鯉和家鯉如長期生活在水溫1℃以下,鰓絲末端會因凍傷而腫脹。淡水溫11℃時,羅非魚會產生低溫昏迷,若持續時間長,會死亡。能耐受嚴寒的廣溫性淡水魚類具有阻止滲透失調的機能,但熱帶廣鹽性魚類沒有這種機能。草魚、鯽魚、花鰱、鯉魚等最適生長水溫為20-29℃,低于7℃就很少進食或停止攝食。不凍水層水溫0-4℃時,大部分魚類停止攝食,很少活動或幾乎不活動,新陳代謝和耗氧大大降低,停止生長。淡水魚類中,烏鱧、鯽魚等最抗低溫缺氧,其次為鯰魚、鯉魚等,接后為花鰱、草魚等。地區不同,魚類抗低溫、凍傷的能力有差別,北方的魚類比南方的魚類耐低溫和冰凍的能力更強。
魚類綜合防控技術
抓好進入低溫、冰凍期前的飼管魚越冬前的1個月~1.5個月要進行強化飼養,適當降低飼料中蛋白質含量,增加脂肪、糖類和維生素C、維生素E等的含量,以利增強魚的體質和抗應激能力,從而減少感冒和凍傷的發生。
選適合的池塘越冬越冬魚池要選建在避風向陽處,有好的水源或有井水補換水,灌水深1.5米以上,有條件的可建塑料薄膜等保溫魚池。入冬前幾天將魚移入保溫較好的魚池,可有效防控魚感冒和凍傷的產生。密度低的池塘,池中魚可據情并塘越冬。
移魚要調節好水溫魚從養殖水體轉到新水體時,要設法調節水溫,使水溫溫差控制在3℃~5℃之內,以降低應激反應。水體中加入0.3%~0.5%食鹽,可提高魚的抗低溫能力。
科學補水冬季結冰時,要確保冰下最低水深超過1.5米,因此應據情進行補水。補水要選在晴天進行,做到早注、勤注。注水應防時間過長或1次性注水過多,引起水溫大幅降低。
及時掃雪和破冰下雪時,要及時掃除保溫棚等上的積雪,以防壓壞建筑物。北方地區,雪后應及時掃除冰面上的積雪,以利增加透光率,提高水體溶氧量;發現缺氧時,要在晴天砸碎部分冰面,以增加溶氧量。
選體健魚種越冬和合理控制放養密度越冬魚種要選體形健壯、光澤度好、活力強、耐低氧的個體。越冬魚類放養既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過早放養水溫較高,魚體消耗大,易降低體質;過晚放養,水溫偏低,易引起魚感冒或凍傷。冬季放養魚類適宜的水溫為5℃~10℃,每畝可放養250px長魚種2萬~3萬尾;如在靜止水域放養,放養量每立方米水體不可超過0.3千克~0.4千克。
科學投餌冬季魚類在晴天時或溫度相對較高時也會少量攝食,可選晴天時每隔2天~3天投餌1次,日投餌量為夏、秋季的1/5~1/7。
達到出售標準的魚,盡量在入冬前起捕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