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傳染性胃腸炎是由冠狀病毒科的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是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臨床癥狀以引起2周齡以下仔豬以嘔吐、嚴重腹瀉、脫水、高死亡率為特征。
1 流行病學
仔豬傳染性胃腸炎有季節性,從每年12月至次年的4月發病最多,夏季也可發病;各種年齡的豬均有易感性,10日齡以內的仔豬發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其中5日齡的仔豬病死率最高,可達100%。斷奶豬、育肥豬、成年豬的癥狀較輕,大多能自然康復,其他動物對本病無易感性。病毒和帶毒豬是主要的傳染源,主要經消化道、呼吸道傳染給易感豬。健康豬群的發病,多由于帶毒豬和處于潛伏期的感染豬引入所致。
2 臨床癥狀
仔豬突然發病,嘔吐,繼而出現急劇水樣腹瀉,有時呈噴射狀,排瀉物呈黃綠或黃褐色,個別呈灰白色,常夾有未消化的凝乳塊,惡臭,體重迅速下降,明顯脫水,體溫升高到40.2~42℃ ,精神呆滯,喜臥,食欲不振或廢絕,口渴貪飲,終因水泄頻繁,機體嚴重失水導致心力衰竭而死亡。個別豬嘔吐,在5 -8 d后腹瀉停止,極少死亡,但體重下降,常表現發育不良,成為僵豬。該病發病快、死亡率高。日齡越小,死亡率越高。
3 病理變化
患豬消瘦,皮膚缺乏彈性,結膜發紺;胃內容物量少、稀薄,呈淡黃色,胃黏膜充血、出血;小腸黏膜充血較嚴重,部分脫落;結腸內充滿灰褐色水樣物,腸壁變薄,缺乏彈性;淋巴結充血、腫脹,呈紫紅色,切面外翻、多汁,個別有褐色液體流出;有的患豬腎皮質有小點狀出血。根據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可初步診斷為仔豬傳染性胃腸炎
4 鑒別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要進一步做實驗室診斷。例如病毒分離和鑒定、熒光抗體檢測病毒病原、RT—PCR檢測,未經免疫還可以用血清學診斷,包括中和實驗和競爭ELISA等方法。引起仔豬腹瀉病的病因較多,且臨床癥狀十分相似,應注意鑒別。
4.1 流行性腹瀉
這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接觸性腸道傳染病,以嘔吐、排水樣便和脫水為特征,主要發生于寒冷季節,大小豬幾乎同時發生腹瀉,大豬數日康復,7日齡內小豬發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危害性很大。其發病日齡、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與傳染性胃腸炎極其相似,差異主要表現在其病死率比豬傳染性胃腸炎稍低,傳播速度稍慢,眼觀病變僅限于小腸,腸管腫脹,充滿黃色液體,腸壁變薄,腸系膜充血。腸系膜淋巴結水腫。要完全確診還需實驗室檢測。
4.2 豬輪狀病毒
寒冷季節多發于2月齡以內,仔豬發病率高,大豬癥狀較輕,發病仔豬厭食、嘔吐、腹瀉,糞便呈水樣,病死率較低。不見胃底出血。腸內容物、糞便或病毒分離的細胞培養物,電鏡檢查可見到輪狀病毒粒子。
4.3 仔豬黃痢
主要發生于7日齡以內仔豬。3日齡內的豬發病率90%左右,死亡率達100%。個別嘔吐,拉黃色稀便。小腸呈卡他性炎癥,十二指腸最為嚴重。
4.4 仔豬白痢
該病發生于10—30日齡的仔豬,季節性不明顯,發病率中等,病死率不高,無嘔吐,排白色糊狀稀便,有腥臭味,小腸卡他性炎癥,抗生素、磺胺類有較好療效。
4.5 仔豬紅痢
主要發生于l周齡以內的仔豬,以1~3日齡仔豬多見。發病仔豬由于腸黏膜炎和壞死,以排出紅色稀便為特征,能分離出C型魏氏梭菌。
4.6 豬痢疾
8~l2周齡豬發病率很高,死亡率很低,季節性不明顯,易復發,嚴重的發生噴射狀水樣,帶有黏液和血液糞便,早期治療有效。
5 防制
本病目前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法。一般采用對癥治療(如止瀉、補液、防止酸中毒和抗繼發感染),因此要加強預防。
5.1 加強飼養管理
人員進出要嚴格控制,及時清洗和消毒運輸工具。豬場應堅持自繁自養,防止從發生疫情的豬場引種,避免引入帶毒或感染的種豬:如確實需要引進種豬。則應避免從疫區或發病豬場引進。對引進的種豬嚴格檢疫,隔離觀察1個月以上,確實無病時方可合群。對哺乳母豬要給予全價優質的飼料,保證其營養的全面、均衡,可使仔豬獲得充足而富有營養的乳汁。產房生產必須嚴格執行全進全出制。做好初生乳豬和仔豬的越冬保暖丁作,提高仔豬抵抗力。
5.2 做好消毒工作
搞好豬場內外環境的衛生消毒丁作,做好豬場的滅鼠、除蠅、殺蟲工作,每天清掃欄圈糞便,定期用30%來蘇水、火堿溶液消毒。做好欄圈防寒保暖,墊草干燥柔軟,豬舍溫度最好保持在25℃左右,勿使仔豬受涼。不喂霉爛變質的飼料,不飲冷水。
5.3 加強免疫接種
用商品化的豬傳染性胃腸炎弱毒疫苗單苗或豬流行性腹瀉一豬傳染性胃腸炎二聯活苗對妊娠母豬進行免疫接種。采用豬流行性腹瀉一豬傳染性胃腸炎二聯滅活苗給妊娠母豬產前45d和15d分別免疫1次(后海穴注射效果好)。為了增強免疫力,提高免疫效果,可在注射疫苗前后10天添加1%的促免1號,這樣就讓哺乳仔豬通過吃母乳獲得抗體,產生被動免疫,效果良好。同時要加強疫情監測和免疫效果監測,切實做好免疫接工作,防止仔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