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機械性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1.1 看到豬發熱,馬上打降體溫的藥
有相當多的養殖戶,一看到豬有一點發熱,馬上使用安乃近、安基比林、雙氯芬酸鈉、對乙酰氨基酚等退熱藥物,甚至使用強度較大的氯丙嗪。這樣一來,頭一兩天往往一針見效,早上打針,中午即吃料,藥效過后,晚上又不吃,再打退熱藥才又吃。但過兩天后,再怎么打退熱藥,地塞米松,抗生素,仍然不吃。再打針,就出現了所謂的“低溫癥。”于是請來專家會診,最后還是回天乏術,損失慘重。
實際上,發熱是機體在疾病壓力下的一種病理性保護反應,是機體動員防御力量對抗病原入侵的一種方式。在體溫不太高,不嚴重危害生理過程的情況下,我們不要急于使用降體溫的藥物。在明確診斷,分析病因,針對病原體選用敏感抗菌藥物的基礎上,采取如下退熱措施,可以起到迅速緩解病情,標本兼治的作用。
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我們認為,體溫在40℃以下,可以不使用退熱藥物,或僅使用既能增強生理機能,增強體質,又能增進食欲、緩和降體溫的藥物——牛磺酸類產品。體溫在40~41℃時,使用牛磺酸類產品;體溫在41℃以上時,才考慮使用對乙酰氨基酚、雙氯芬酸納、安乃近、甚至氯丙嗪等強退熱藥物,并配合使用牛磺酸類產品和地塞米松。因為過高的發熱對生理機能會造成較大的損害,甚至危及豬只的生命。
牛磺酸具有廣泛的生理和藥理活性:⑴ 能調節體溫,故有解熱、鎮靜、鎮痛、抗炎、抗風濕、抗驚厥等作用;⑵ 能增強心肌收縮力;⑶ 可促使膽汁分泌,有利膽保肝及解毒作用;復方牛磺酸還可減輕或抵消磺胺類、四環素類藥物的毒副作用,并協同增效。在使用磺胺類、四環素類藥物時可配合使用。
1.2 看到豬腹瀉,馬上使用止瀉藥物
在臨床工作中,有許多豬場技術人員和獸醫技術人員,一發現豬只腹瀉,便想方設法要盡快止瀉,一些獸藥廠家也為了迎合這部分客戶的需要,在治療腸道疾病的藥物制劑中加入抑制胃腸平滑肌蠕動的藥物如阿托品,諦芬諾酯等。一針下去,痢止住了,但豬只仍然不吃,精神沉郁,全身發抖,于是繼續打針,結果病沒有好轉,卻發現肚子一天天大了起來,出現腹部臌脹。并出現腸毒血癥的表現。這是由于腸道中病原微生物并未控制住,加之腸道細菌毒素、腸道壞死脫落組織、腸道腐敗發酵產物不能排除,同時,這些腸道有害物質在腸道停留,又加重腐敗異常發酵過程而產生大量有害氣體和毒素,導致腸道脹氣和腸毒血癥,加重病情而加速豬只死亡。
其實,腹瀉也是動物應付腸道感染及其他腸道應激因子的刺激而做出的適應性應答反應。從機體本身來說,是為了排除致病因子及其毒素,是一種潛意識下的本能反應。在這個意義上來說,腹瀉對機體是有利的。當然,重度劇烈腹瀉對豬只生理機能會造成極大損害,嚴重的可導致死亡,因為急性腹瀉會導致機體脫水、酸中毒和電解質平衡被破壞,以致豬只衰竭死亡。
因此,對于腹瀉治療的總體原則是“宜疏通,忌澀堵;補水、補鹽、抗感染。”也就是說,對于輕度的腹瀉,以緩瀉,清理胃腸,抗菌消炎為主。不要使用抑制胃腸平滑肌蠕動的藥物。對于較嚴重的腹瀉,考慮使用抑制胃腸平滑肌蠕動的藥物,但重點放在補液(供應充足清潔飲水)、補充電解質(飲水中添加口服補液鹽或電解多維)、糾正酸中毒(飲水中添加小蘇打或輸液中加入5%碳酸氫鈉)上面,必要時靜脈注射或腹腔補液。并及時使用對腸道病原體敏感的抗菌藥物。
不過,針對增生性腸炎主要應針對病原采取措施。對該病治療我們成功的經驗是:
⑴ 重癥豬清理出來單個治療。藥物組合為林可霉素和甲硝唑注射液靜滴;經過藥物治療后,少數豬仍機體瘦弱、貧血、食量少,對于這些豬,分別每頭1次肌肉注射補血藥1~3毫升,牛磺酸注射液5~10毫升。對增加食欲,恢復健康,促進生長發育有良好的作用。
⑵ 全群藥物控制。用復方林可大觀霉素預混劑按每噸飼料加2~4㎏或每噸飲水中加1~2㎏,連用5~7天。減量再用7天。或用泰樂菌素、磺胺二甲預混劑按每噸飼料加1~2㎏或每噸飲水中加0.5~1㎏,連用5~7天。減量再用7天。對發病豬,最好飲水給藥,且在此基礎上酌情再加量。
⑶ 據在各規模豬場推廣試驗證明,在4~8周齡將復方林可大觀霉素預混劑或泰樂菌素、磺胺二甲預混劑或強力霉素按說明書推薦劑量加入飼料中進行預防性治療,效果最好
1.3 看到豬咳嗽,就用止咳藥物
對于咳嗽,我們首先要找到引起咳嗽的病因,引起咳嗽的病因主要有病毒(如感冒、流行性感冒、藍耳病等)、細菌(支原體肺炎、傳染性胸膜肺炎等)、寄生蟲性(如肺絲蟲、蛔蟲等)、還有物理化學環境因素等。引起咳嗽的病因不除,單純使用止咳藥物,看起來也是一針見效,用藥后即不見咳嗽,但不久即發現粘膜發紺,四肢末梢發紫,呼吸困難。對于病情無異于火上澆油,會使病情變本加厲,更加嚴重。
咳嗽也是機體的一種病理性保護反應,是呼吸道受到病原因子刺激時,反射性引起分泌物增加,這些分泌物隨著支氣管粘膜纖毛不斷向氣管、喉頭方向擺動,到喉頭部位時,喉頭粘膜受到刺激,即反射引起咳嗽動作。于是把分泌物及病理產物和細菌、病毒、塵埃顆粒等對機體有害的物質排出體外。就咳嗽本身來說,對機體是有利的。
對待咳嗽正確的治療態度應該是,消除病因(抗菌、抗病毒、改善環境條件)、先祛痰后止咳或祛痰止咳同時并進。單純止咳實不足取。
1.4 看到豬嘔吐,僅簡單的止嘔
發生嘔吐的疾病有:胃潰瘍、病毒性疾病、T-2毒素中毒。嘔吐只是疾病的一個癥狀,只有找到病因,并針對病因采取治療措施,才能解決根本問題。單純搞點胃復安、維生素B之類的藥物治療,無異于隔靴搔癢,于事無補。
2、重視單個豬病的治療,不重視群體豬病的控制。
一些豬場人員治療豬病沒有全局觀念,一個豬場只有幾頭豬發病時,就只對那幾頭發病豬的治療,結果,這幾頭豬治療好了,過幾天又有另外幾頭豬發病,他又只治療發病豬,于是,過幾天又增加新的發病豬,這樣,循環往復,顧此失彼,忙得焦頭爛額,最后還是全群發病,極大的增加藥費損失尤其是生產性能的損失。
我在這里并不是說,豬場里幾頭豬發病就一定要把所有的豬都打針,而是一出現發病豬,就要提高警覺,分析原因,做出較為準確的診斷,然后采取包括生物安全措施在內的全群藥物控制措施。這樣看起來增加了表觀的治療費用,實際上是防患于未然,是亡羊補牢。既可大大節省后續的治療藥費又節省人力勞力,還減輕了因疾病而產生的精神負擔。
所以,在豬病治療學上,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如何控制群體發病,而不是單個豬病的治療。因為,豬只作為經濟動物,我們必須從經濟的角度去考慮,吳增堅教授提出的豬病六不治,就是從經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的,很有道理。實事上,“疾病”一詞已不再是個體生理異常的涵義,而延伸成為豬群生產出現問題的意義。在現代獸醫學中,我們應當以豬群(而不是豬的個體)作為判斷“疾病”的對象,以正常生產情況下的性能指標作為判斷豬群是否得“病”的依據。
3、崇拜臨床“治療”獸醫,而不聽信預防獸醫專家的衛生保健方面的忠告。
有一個關于古代神醫扁鵲的故事。 大意是, 有人與扁鵲討論有關醫術的問題, 扁鵲說: 我有三兄弟,大哥治病在疾病未表現癥狀之前,名氣僅限于村里;二哥治病在疾病初發之時,名氣傳到了鄉里; 扁鵲治病在疾病大發作之時,還可以做外科手術, 場面血淋驚人, 名氣很大。其實,醫術最好的是大哥,而二哥次之,我的醫術最差。在這里,扁鵲當然是過于謙虛了,他說明了一個非常有用的醫學道理,即高明的醫生善于“治未病。”
我們對動物疾病的治療研究很多, 但如何使動物不得病或少得病就研究得很少。 盡管大家都在講疾病預防很重要,但獸醫師們仍然只忙于用藥物對生病動物進行治療, 結果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養殖水平也得不到提高。美國預防獸醫專家 Gifford 等人(1987 )建立了一個種豬場模型,模型運行結果表明,預防方面的開銷既可以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又可以在發病的情況下降低疾病的嚴重程度, 從兩方面來看都是劃算的。 對于種豬場, 假設某種嚴重疾病感染的風險是30%,那么采取預防措施的效益-成本比至少為3:1。 對于致病性極高的病原,即使感染概率只有0.01,生物安全方面的投資也是值得的。 比如針對豬呼吸道疾病綜合征(PRDC) 主要依靠預防措施進行防控,且根據多年的推廣實踐,凡是根據我們的建議實施了預防措施的豬場, 豬呼吸道疾病綜合征(PRDC)都控制的非常好,即良好的空氣質量,小批量全進全出,嚴格的生物安全,策略性藥物預防。
4、消毒觀念淡薄。
忽視消毒的原因:
(1) 不能直接見到效果, 消毒不同于治療性藥物,像抗生素等等, 立竿見影。
(2) 有時不消毒也不生病, 這是你運氣好,但終究要生病; 也有消毒也生病, 有可能是消毒劑質量有問題或消毒方法不對。
(3) 整體消毒劑質量差、 大量低價、劣質的產品充斥市場, 使廣大用戶無從選擇。
(4) 有些養殖場為了節省費用。 表面上節省了費用, 實際上可能要化幾倍或更多的治療費用。真是小事聰明、大事糊涂。
畜禽養殖消毒的誤區
誤區一是:未發生疫病可以不進行消毒。
消毒的主要目的是殺滅傳染源的病原體,疫病發生要有三個基本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動物。在畜禽養殖中, 有時沒有疫病發生, 但外介環境存在傳染源, 傳染源會釋放病原體, 病原體就會通過空氣、 飼料、 飲水等途徑, 入侵易感畜禽, 引起疫病發生。如果沒有及時消毒, 凈化環境, 環境中的病原體就會越積越多, 達到一定程度時, 就會引起疫病大發生。因此,未發生疫病地區的養殖戶更應進行消毒,防患于未然。
誤區二是:消毒前,環境不進行徹底清除。
由于養殖場存在大量的有機物,如糞便、飼料殘渣、畜禽分泌物、體表脫落物,以及鼠糞、污水或其它污物,這些有機物中藏匿有大量病原微生物; 這會消耗或中和消毒劑的有效成分,嚴重降低了對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濃度,所以說徹底清掃是有效消毒的前提。 這里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就清掃消毒在清除病原中的份量來看,清掃占70%,消毒只占30%。也就是說,要重視清掃, 要清掃之后才消毒。 一位有經驗的場長說過, 不允許任何臟物通過母豬帶進產房,甚至耳朵眼和蹄縫里。 這位場長不但明白上床前母豬沖洗消毒的重要性,更強調了沖洗操作到位的重要性。 所以要求母豬從妊娠舍轉入產仔舍時要對母豬進行徹底的沖洗,上床后再對母豬和產床進行一次噴霧消毒,這樣通過母豬帶病的可能性就小了許多。
誤區三是:已經消毒畜禽就不會再發生傳染病。
盡管進行了消毒, 但并不一定就能收到徹底的消毒效果,這與選用的消毒劑品種、 消毒劑質量及消毒方法有關。就是已經徹底規范消毒后, 短時間內很安全,但許多病原體可以通過空氣、 飛禽,老鼠等媒體傳播, 養殖動物自身不斷污染環境,也會使環境中的各種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 所以必須定時、 定位、 徹底、 規范消毒, 同時結合有計劃地免疫接種, 才能做到養殖動物不得病或少得病。
誤區四是:消毒劑氣味越濃、消毒效果越好。
消毒效果的好壞, 主要和它的殺菌能力、殺菌譜有關。 目前國際上一些先進的、 好的消毒劑沒有什么氣味的, 如季氨鹽絡合碘溶液、 聚維酮碘、 聚醇醚碘, 過硫酸鹽等;相反有些氣味濃、刺激性大的消毒劑,存在著消毒盲區,且氣味濃、刺激性大的消毒劑對畜禽體呼吸道、體表等有一定的傷害,反而易引起呼吸道疾病。
誤區五是:長期固定使用單一消毒劑。
長期固定使用單一消毒劑,細菌、病毒也可能對此會產生抗藥性;同時由于殺菌譜的寬窄,可能不能殺滅某種致病菌,使其大量繁殖, 對消毒劑也可能產生抗藥性;因此最好用幾種不同類型的消毒劑輪換使用。復配的季胺鹽絡合碘、酸化濃戊二醛,這種消毒劑對豬的各種病原具有廣泛的殺滅效果。而且對人、 畜來說, 這種消毒劑都沒有任何危害。 因此, 這種消毒劑既可用于消毒程序中最后的空氣消毒,更由于無毒、無刺激性,特別適合帶豬消毒。尤其是最需要呵護的產房消毒。
5、驅蟲搞不搞無所謂
寄生蟲的危害不僅僅是嚴重影響生長豬的生長速度, 更為惱火的是可以引起仔豬頑固性腹瀉甚至死亡。 導致母豬的繁殖障礙, 傳播血液感染性疾病。 尤其是還可以影響疫苗的免疫效果。不重視驅蟲的原因主要是:寄生蟲的危害不像傳染病那樣“來的急”,但要明白一個道理,千里之堤, 潰于蟻穴; 寄生蟲所造成的損失沒有一般疾病那樣“看得見”, 寄生蟲所造成的損失主要是生產性能上的損失,如生長速度下降, 飼料報酬降低, 隱性的損失更為驚人; 驅蟲藥物沒有一般藥物“見效快”;驅蟲上的誤區主要有:重視肥豬驅蟲而不重視母豬的驅蟲, 母豬是一個豬場寄生蟲的帶蟲者和傳播源,重視母豬驅蟲尤其是母豬產前驅蟲就能更好地阻斷寄生蟲由母豬向仔豬的傳播;驅蟲藥的用量上總認為一次大劑量比小劑量長時間添加要好,目前國際上廣譜、 高效、 安全的驅蟲藥往往小劑量長時間添加比一次大劑量添加效果要好; 認為伊維菌素還是目前最好的驅蟲藥。伊維菌素是由阿維鏈霉菌發酵產生的半合成大環內酯類多組分抗生素, 對體內外寄生蟲特別是線蟲和節肢動物有良好的驅殺作用。不足之處:對絳蟲、吸蟲、原生動物無效。
對線蟲, 尤其是節肢動物產生的驅除作用緩慢。有些蟲種, 要數天甚至數月才能出現明顯療效。規模化豬場寄生蟲的感染,不僅僅是蛔蟲的感染, 鞭蟲 (毛首線蟲) 、 結節蟲 (食道口線蟲) 、球蟲的感染率在上升。體表寄生蟲如疥螨對母豬的危害(發情、母性)也不可小視。目前市面上的抗寄生蟲藥物,參差不齊,魚目混珠。有些是單純的阿維菌素、伊維菌素;有些由于原輔料選擇不當, 或者含有雜質;有些含量不足; 導致驅蟲效力差, 驅蟲譜窄 (有些寄生蟲驅不下來) ,副反應大,適口性差,分散性差等。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認為研發抗寄生蟲藥物,必須考慮如下因素:
對豬體內外寄生蟲都要有驅蟲效果; 對寄生蟲的各發育階段都要有殺滅作用; 要能克服寄生蟲對目前用量較大較普遍的伊維菌素、阿維菌素、多拉菌素產生的耐藥性;穩定性要好;分散性要好;適口性要好。
6、免疫知識缺乏,打疫苗跟著感覺走。
有些豬場老板由于不懂免疫學知識, 打疫苗跟著別人的感覺走, 存在著很多誤區: 一是認為疫苗打得越多越好, 認為打了某種疫苗, 就能預防這種疾病;二是免疫程序不當;三是打疫苗前后使用抗菌藥物及其其他具免疫抑制作用的藥物如抗病毒化學藥物、地塞米松等皮質激素;四是消毒不嚴, 打疫苗成了傳播疫病;五是打疫苗的方法存在問題, 沒有把疫苗確實有效的注射到肌肉里面去, 認為疫苗打到豬皮下就有效;六是圖注射速度快, 打“飛針”,一方面疫苗僅打到皮下, 疫苗不起作用, 有時還導致過敏反應, 另一方面, 疫苗可能只注射到皮下組織,則僅產生微弱的免疫應答反應,還有些根本連皮下都沒有注射進去,造成漏注。
七是對需要冷藏的疫苗沒有嚴格執行冷凍儲藏運輸, 或者疫苗反復凍融使用, 或稀釋的疫苗使用時間過長,所有這些都有可能導致疫苗失效。
7、用藥圖便宜,好新奇,要“一針見效”。
目前由于豬場疾病復雜, 豬場管理者急切想要豬病恢復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一針見效”的藥物不一定是好藥。 比如我看到市場上有一種粉針,商品名比較新奇, 叫“先鋒××”。 共裝5g, 其中只有3g 是青霉素, 另外2g 是安乃近。 用這種藥治療豬發熱性疾病, 確實可以“一針見效”。因為它可以短暫退熱,熱退后,豬自然會吃。但可能會“好景不長”,頭一兩天有效,兩天過后, 再怎么打,也不見效了,還打, 就出現了所謂的“低溫癥”。什么原因呢?一是安乃近這種藥物不可以長期大量使用, 否則會導致粒細胞減少, 導致貧血, 導致胃潰瘍 (這幾年母豬胃潰瘍比例明顯上升,與這些豬場經常使用此類含退熱成分的抗生素有關),導致抵抗力低下 (這幾年“低溫癥”出現的比例明顯上升,也與這些豬場經常使用此類含退熱成分的抗生素有關) ;二是用這種復方治療某些豬病,起作用的可能不是青霉素,而是退熱藥安乃近,這樣一方面導致藥物的浪費,另一方面耽擱了疾病的有效治療;三是對于這種復方,我們有時想只用青霉素不用安乃近還不行,導致退熱藥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