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豬結腸小袋蟲病(Balantidiosis)是由結腸小袋蟲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原蟲病。主要感染豬和人,有時也感染牛和羊以及鼠類。寄生于動物的大結腸。輕度感染不顯癥狀,嚴重感染時有腸炎癥狀。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多發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吉林、山西、山東、河南、湖北、四川、云南、福建、廣東、廣西、臺灣等地區均有報道。
病 原
結腸小袋蟲(Balantidium coli),屬纖毛蟲門、動片綱、毛口目、小袋科、小袋屬。蟲體較大,在發育過程中具有滋養體和包囊兩個階段。
滋養體能運動,一般呈不對稱的卵圓形或梨形,大小為30~180μm×25~120μm;蟲體前端略尖,其腹面有一個胞口,后端略鈍圓,有一個不甚明顯的胞肛,體表有表膜。滋養體在人的大腸中很少形成包囊,而在豬的大腸中可形成大量包囊。滋養體排至外界環境后還可形成包囊。包囊不能運動,呈球形或卵圓形,直徑為40~60μm,生活時呈淡黃色或淺綠色。囊壁厚而透明,有2層囊膜,囊內包藏著1個蟲體;有時有2個處于接合過程中的蟲體。剛形成時,包囊中的蟲體仍能做緩慢的運動,但不久即變成一團顆粒狀的細胞質,細胞質中有1個細胞核,有伸縮泡,有時還可見到食物泡。
人、豬或其他動物在吞食了小袋蟲的包囊而感染,囊壁經消化液的作用后,蟲體逸出變為滋養體,進人大腸定居。以腸壁細胞、淀粉、細菌、糞便中的碳水化合物、紅細胞和白細胞等為營養。以橫二分裂法進行繁殖。在不利環境或其他條件下,滋養體形成包囊。宿主的糞便中常有許多小袋蟲的滋養體和包囊,宿主吞食了散播在外界環境中的包囊而遭受感染。
[分頁符]
流行病學
結腸小袋蟲病呈世界性分布,主要流行于熱帶或亞熱帶地區。目前已知有33種動物可以感染小袋蟲,其中豬的感染最為普遍,而且感染率甚高,可達20%~100%。我國許多省、市、自治區都報道過豬的結腸小袋蟲病。尤以西南、中南和華南地區,豬的感染更為普遍。
人的感染率很低。人的感染主要是吞食被包囊污染的食物和水引起的。包囊對外界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在室溫下至少可保持活力2周;在潮濕的環境下能存活2個月;在直射陽光下3h才能發生死亡。在10%的福爾馬林溶液中能存在4h。
臨床癥狀
本病可因宿主的種類、年齡、飼養管理條件、季節及其他因素而有很大的差異。在一般情況下,蟲體對腸黏膜損害不大;但當宿主的消化功能紊亂,特別是并發有豬沙門氏菌感染時,蟲體可乘機侵入,破壞組織,造成潰瘍性腸炎。感染的部位主要在豬的結腸,其次是直腸和盲腸。在我國南方地區,仔豬常發生本病。
病程有急性和慢性兩種類型,急性型多突然發病,可于2~3日發生死亡。慢性型可持續數周至數月。患豬表現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喜躺臥,有顫抖現象,體溫有時升高;腹瀉為最常見的癥狀,糞便先為半稀,后水瀉,帶有黏膜碎片和血液,并有惡臭。重癥病豬可發生死亡。仔豬發病嚴重;成年豬常為帶蟲者,常常成為感染源。
診斷鑒別
生前診斷可根據臨診癥狀和在糞便中找到小袋蟲的滋養體和包囊而確診。死后剖檢時,著重觀察結腸和直腸上有無潰瘍性腸炎,并在腸黏膜涂片上檢查到蟲體。腸黏膜的蟲體要比腸內容物中為多。對人的病例,必要時,可做乙狀結腸鏡檢查。
防治措施
(一)治療 對于病豬可用土霉素、四環素、金霉素或滅滴靈等藥物治療,均有良好的效果。使用驅蟲凈也有一定的效果。0.1%福爾馬林液灌腸可收到暫時的療效,蟲體一般1~2天消失,但不久能再次出現。
(二)預防 主要著重于搞好豬場的環境衛生和消毒工作;飼養人員應注意個人衛生和飲食清潔尤其應注意手的清潔和消毒,以免遭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