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豬瘟
豬瘟俗稱“爛腸瘟”,是由黃病毒科豬瘟病毒屬的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發熱、接觸性傳染傳染病。具有高度傳染性和致死性。
2、豬肺疫
豬肺疫是由多種殺傷性巴氏桿菌所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豬巴氏桿菌病),俗稱“鎖喉風”,“腫脖瘟”。急性或慢性經過,急性呈敗血癥變化,咽喉部腫脹,高度呼吸困難。
3、豬丹毒
豬丹毒(Erysipelas suis)是紅斑丹毒絲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 俗稱豬丹毒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其主要特征為高熱、急性敗血癥、皮膚疹塊(亞急性)、慢性疣狀心內膜炎及皮膚壞死與多發性非化膿性關節炎(慢性)。目前集約化養豬場比較少見,但仍未完全控制。豬丹毒呈世界性分布。
4、豬弓形蟲病
豬弓形蟲病(Toxoplasmosis)是由剛第弓形蟲引起的一種原蟲病,又稱弓形體病。弓形蟲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病,宿主的種類十分廣泛,人和動物的感染率都很高。豬暴發弓形蟲病時可使整個豬場的豬只發病,死亡率高達60%以上。我國弓形蟲感染和弓形蟲病的分布十分廣泛。
5、豬傳染性胸膜肺炎
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引起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是豬的一種重要呼吸道疾病,在許多養豬國家流行,已成為世界性工業化養豬的五大疫病之一,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抗生素對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無明顯療效。雖然對豬傳染性胸膜肺炎及其病原菌已做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在疫苗及診斷方法上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很有效的措施控制豬傳染性胸膜肺炎。
6、豬沙門氏菌病
豬沙門氏菌病即豬副傷寒。豬副傷寒(Swine paratyphoid),又稱豬沙門氏菌病Swinesalmonellosis),是由沙門氏菌屬細菌引起仔豬的一種傳染病。急性者以敗血癥,慢性者以壞死性腸炎,有時以卡他性或于酪性肺炎為特征。
7、豬鏈球菌病
豬鏈球菌病是由多種致病性豬鏈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病。其中豬是主要傳染源。該病在人類中不常見,但普遍易感,主要表現為發熱和嚴重的毒血癥狀。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后,多數患者可以治愈,但部分患者會留下后遺癥。
8、豬繁殖和呼吸道綜合征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期開始流行,1992年國際獸醫局正式命名,主要感染豬,尤其是母豬,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嚴重影響其生殖功能,臨床主要特征為流產,產死胎、木乃伊胎、弱胎,呼吸困難,在發病過程中會出現短暫性的兩耳皮膚紫紺,故又稱為藍耳病。
9、豬附紅細胞體病
豬附紅細胞體病可發生于各齡豬,但以仔豬和長勢好的架子豬死亡率較高,母豬的感染也比較嚴重。患病豬及隱性感染豬是重要的傳染源。傳播途徑目前還不十分清楚。附紅細胞體病是由多種因素引發的疾病,僅僅通過感染一般不會使在正常管理條件下飼養的健康豬發生急性癥狀,應激是導致本病爆發的主要因素。通常情況下只發生于那些抵抗力下降的豬,分娩、過度擁擠、長途運輸、惡劣的天氣、飼養管理不良、更換圈舍或飼料及其它疾病感染時,豬群亦可能爆發豬附紅細胞體病。
10、豬衣原體病
豬衣原體病是由鸚鵡熱親衣原體的某些菌株引起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世界各國均有豬衣原體病的發生。臨床可分為:流產型、關節炎型、支氣管肺炎型和腸炎型,表現為妊娠母豬流產、死產和產弱仔,新生仔豬肺炎、腸炎、胸膜炎、心包炎、關節炎,種公豬睪丸炎等。治療以隔離病豬,深埋感染豬以及抗生素對癥治療。
11、豬感光過敏
病豬大多數為白色皮膚,兼有黑白相間皮膚患豬。輕的表現精神不振,皮膚發紅,慢慢在皮膚的無毛或少毛部位(如頭部、頸部、背部等)出現大小不等的紅色斑狀疹塊,大至核桃,小至米粒,且紅斑突出皮膚表面,用手指按壓不褪色,但有熱痛,愛蹭癢,有的出現水皰;重癥患豬,紅色疹塊腫脹嚴重,四處亂竄,奇癢難忍,蹭癢次數增多劇烈,水皰破潰后,流出淡黃色液體,病程長者,繼而出現結痂,個別由于處理不及時妥當,出現細菌感染,引起皮膚性壞死,病豬體溫有所升高,大多在39~40℃,個別豬出現呼吸困難、四肢無力、昏迷等癥狀。
12、豬病毒性紅皮病
豬紅皮病是發生于夏至至立秋前后的一種疾病。以熱不退,全身皮膚發紅為特征。 宜抗菌消炎,預防繼發感染。
13、豬亞硝酸鹽中毒
豬亞硝酸鹽中毒,是豬攝入富含硝酸鹽、亞硝酸鹽過多的飼料或飲水,引起高鐵血紅蛋白癥,導致組織缺氧的一種急性、亞急性中毒性疾病。臨診體征為可視黏膜發紺、血液醬油色、呼吸困難及其他缺氧癥狀為特征。豬亞硝酸鹽中毒在豬較多見,常于豬吃飽后15min到數小時發病,故俗稱“飽潲病”或“飽食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