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酵床飼養肉鴨技術與傳統養鴨法相比,能達到零排放、不污染環境、增加經濟效益的目的。該項技術操作簡單,能節省50%以上勞動力,節約用水,提高鴨肉蛋品質,改善鴨的外觀,降低發病率(特別是呼吸道疾病等),鴨舍無臭味,受到廣大養殖戶的高度認可,因此推廣發酵床養鴨技術意義重大。
運用發酵床養鴨的技術要點:
圈舍結構
發酵床圈舍對通風要求比較高,所以肉鴨欄舍一般采用單列式,欄舍每棟400平方米-800平方米為宜,欄舍窗檐高度2米-2。2米,頂高2。5米-3米。鴨舍跨度為4米-10米,四周(除門外)設0。8米高圍墻,全開放卷簾式,便于根據外界溫度、季節調節室內氣候。屋頂設隔熱層,避免圈舍悶熱,屋頂5米左右留一個天窗便于換氣,有條件的安裝引風機或冷風機,便于一年四季的換氣降溫。防潮防水
干撒式發酵床,怕濕不怕干。為了防止墊料倒吸泥土中的水分,同時預防暴雨時期集聚的雨水可能會浸泡發酵床,導致發酵床報廢。所以在制作發酵床時要抬高發酵床面,可采用的措施有:做成地上式,可以用泥土或磚塊、卵石等鋪設在發酵床底部,在層高允許的條件下越高越好,避免雨水或積水浸泡發酵床,其中就地用泥土壘高的辦法較節省成本;深挖排水溝,加快安裝建設排水設備,排水溝渠盡量深挖,溝深不低于1米,防止雨水過多浸泡發酵床。水位較高的地方也可采用類似方法防滲。
水槽設置
由于發酵床對濕度有一定要求,所以要盡可能避免多余的水分進入發酵床。如果發酵床的濕度變大,將導致發酵床出現“水泡床”的現象。水槽應設置在旁邊,下面有漏縫地板,便于溢出的水分排出去,防止進入發酵床。
控制鴨舍密度
鴨群的生長階段不一樣,大小、糞尿排泄量也不一樣,所以要合理安排密度,一般1日齡-7日齡,20只/平方米;8日齡-14日齡,10只/平方米;15日齡-21日齡,8只/平方米;22日齡到出欄,5只/平方米。合理控制密度,使發酵床長期、穩定、持續的發揮功效作用。
加強鴨舍通風
發酵床正常運行需要充足的氧氣,并控制中間產物NH3、CO2的濃度,因此可以結合天窗、地窗、卷簾、風機等來加強鴨舍的通風。方式有:靠門窗的水平自然通風;利用天窗、地窗形成的循環氣流通風;使用風機、引風機強制通風。
春秋季溫度相對比較適宜,適當開啟天窗、地窗通風即可,但要避免冷空氣直接進入;冬季溫度較低,一般以開啟天窗為主;夏季溫度較高,除開啟天窗、地窗外,還要利用機械通風。無論哪個季節,大面積翻床時都應開啟天窗、地窗連續通風0。5小時-1小時。
適時消毒處理
要糾正發酵床不能消毒的問題,對于空欄期的發酵床,如有需要可以正常噴灑消毒劑消毒,不影響發酵床后期繼續使用。但一般發酵床是個“無菌床”,主要工作是對周邊用消毒藥水和石灰進行消毒處理,鴨出欄后對發酵床進行一次全面的清翻(以便以后進雛后能充分發酵),補充部分新鮮墊料,并整理發酵床,檢修飲水器、水箱、管道、溝渠等。墊料維護
干撒式發酵床養鴨的墊料厚度一般不能低于40厘米。墊料的維護直接影響生態發酵床的分解速度,也會影響發酵床的運行狀態,所以在日常飼養工作中要加強翻倒墊料,頻率一般1周1次-2次。發酵床的翻倒深度為10厘米-20厘米。如果長期不翻,糞便很難能被發酵處理,產生有害氣體的同時出現發酵床死床現象。根據需要補充一定量的墊料與菌種,不可為節省成本減少用量。
合理安排“休床”
科學合理維護發酵床,可延長發酵床使用壽命,提高效率。一般一批鴨子出欄后,可安排7天-10天的休床期。休床期內將潮濕的墊料堆成較大的堆(60厘米-100厘米),期間翻倒1次-2次,利用發酵高溫消毒,并快跑水分,最后攤平,創造良好的環境迎接下一批鴨子入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