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養禽業條件下,壞死性腸炎出現病因及其影響因素復雜化、發病禽種類增加、發病年齡范圍擴大、出現亞臨床類型等10大新特點。
禽壞死性腸炎是由魏氏梭菌毒素引起的一種急性非接觸性腸道傳染病。英國的Parish在1961年首次報道該病,并成功的用一株魏氏梭菌復制出了該病,隨后在歐洲其他國家以及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相繼發病,目前世界各地均有該病的流行。近些年來,隨著我國規模化養禽業的迅猛發展,壞死性腸炎出現了一些新的流行特點,現總結如下。
一、病因及其影響因素的復雜化
1.魏氏梭菌及其毒素的作用。魏氏梭菌是一種廣泛存在的厭氧菌,常見于土壤、灰塵、飼料、糞便、墊料和家禽腸道內容物中,生長特別迅速,有五種類型:A 、B、C、D、E,其中引起壞死性腸炎的是A型和C型魏氏梭菌(也叫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A型魏氏梭菌產生的α毒素,C型魏氏梭菌產生的α、β毒素,是引起禽腸黏膜壞死這一特征性病理變化的直接原因。這兩種毒素均可在感染雞糞便中發現,試驗證明由A型魏氏梭菌肉湯培養物上清液中獲得的α毒素可引起普通雞以及無菌雞的腸道病變;魏氏梭菌還可產生溶纖維蛋白酶、透明質酸酶、膠原酶和DNA酶等,與組織的分解、壞死、產氣、水腫及病變擴大和全身中毒癥狀密切相關。
2.球蟲等導致腸黏膜損傷致病因素的作用。污染的飼料和墊料是該病的重要傳播媒介,腸道黏膜的損傷是該病的主要發生因素,如球蟲病、組織滴蟲等引起的腸道黏膜損傷。臨床上經常發現禽壞死性腸炎與球蟲病相伴或相繼發生。
3.腸道內環境的改變。雖然魏氏梭菌在健康家禽的小腸部位能夠存在,但是正常條件下腸道內的有益菌的活動保證腸道內的魏氏梭菌數量很低,因而不會致病。任何能對小腸產生刺激的因素都可以導致壞死性腸炎的發生,當小腸內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時,如應激、腸道疾病、飼料霉變等,魏氏梭菌數量大大增加,產生過量毒素導致疾病發生。
4.日糧因素。1965年Smith 等發現調控家禽的日糧可影響其腸道內魏氏梭菌的數量。近些年的研究證實,飼料中高濃度的魚粉、小麥、大麥、燕麥或黑麥,能提高肉雞對壞死性腸炎的敏感性,世界上的飼喂小麥和大量魚粉的養殖地區,壞死性腸炎的發病率都高于飼喂玉米日糧的養禽地區,發病后的嚴重程度也更大。
二、發病禽種類的增加
據以前的資料,壞死性腸炎能感染多種動物,在禽類中僅雞有自然感染的報道。研究發現,壞死性腸炎的感染禽種類不斷增加,近些年來發病的有雞、鴨、鵝、鴿、孔雀、美洲雁、珍珠雞、鷓鴣、火雞、雉雞、野鳥等。對于雞的感染,有文獻資料介紹主要感染肉雞,蛋雞很少發病,但是現在的研究發現肉用仔雞、肉種雞、產蛋雞、烏雞、散養柴雞等不同品系、不同用途的雞都能感染發病,并且壞死性腸炎已經成了蛋雞的常見多發病之一。
三、發病年齡范圍擴大
據文獻記載,該病主要發生在2周至6月齡的雞,最常發生于2~12周齡的雞。但是就目前的研究發現,該病最早可于7日齡爆發,青年雞、成年蛋雞發病的報告越來越多。據歐洲的觀察,家禽臨床性壞死性腸炎在肉雞各日齡段都有發生,最早發病是在14~15日齡,高峰期在25日齡。
四、流行的季節特點
禽壞死性腸炎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秋冬季節高發,但無明顯季節性差異。在我國還發現炎熱、高溫高濕的夏季家禽也頻繁發生壞死性腸炎。
五、流行形式的改變
原有的資料顯示,壞死性腸炎是一種散發病,發病率很低。目前的發病與流行情況表明,該病的流行形式處于散發、地方流行性、爆發等多種流行形式并存的狀態,肉雞、商品蛋雞、火雞、肉鴨等家禽急性爆發非常多見。歐盟也有報道,自從1999年起實行禁止在飼料中使用能夠控制臨床型和亞臨床型壞死性腸炎的抗菌性飼料添加劑以來,許多歐盟國家的肉雞場發生的壞死性腸炎接近達到流行程度。
六、發病率死亡率差異較大
據之前資料,壞死性腸炎的發病率為1.3%~37.3%,死亡率為2%~3%。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壞死性腸炎的發病率差異較大,多數在1%~40%,隨著在飼料中限制使用抗菌素,該病發病率有繼續升高的趨勢,許多報道指出,壞死性腸炎的發病率達到了10%~40%,歐盟也有報道稱,發病率達到25%~40%。壞死性腸炎的死亡率差異也很大,有的較低,有的高達50%,但是死亡率在2%~6%的最為普遍,有很多人報道急性爆發的禽壞死性腸炎,突然死亡,死亡率達到10%~50%。
七、出現亞臨床類型的壞死性腸炎
既往的資料顯示,壞死性腸炎具有明顯的臨床癥狀,有急性型、慢性型之分。現在發現亞臨床型壞死性腸炎危害非常嚴重,根據目前的研究,亞臨床壞死性腸炎可分為兩種類型。
1.溫和性腸炎。主要表現為增重差,精神不好,采食量和生長性能較低,墊料潮濕,其他臨床癥狀不明顯。
2.肉雞的肝炎或膽管肝炎。屠宰加工時雞只肝臟發生炎癥,肝臟報廢率增加,膽囊可能破裂,并且有很小一部分比例的病例表現為腹膜炎。
亞臨床型壞死性腸炎臨床上很難識別,主要影響是導致肉雞飼料轉化效率低下,造成生產性能降低,對雞群生產性能和雞場利潤的影響比臨床壞死性腸炎的臨床型還要大,亞臨床型壞死性腸炎應該是最具有經濟重要性的病型。
八、混合感染逐漸嚴重
目前報道最多的混合感染是壞死性腸炎與球蟲病,多見于夏季多雨時期,混合感染后的雞群死亡率大為提高,極易與許多病因構成腸毒綜合癥。此外,壞死性腸炎與非典型新城疫、傳染性法氏囊病、傳染性腺胃炎、傳染性支氣管炎、大腸桿菌病、毛滴蟲病、念珠菌病等病毒病、細菌病和真菌性疾病、寄生蟲病混合感染、繼發感染的報道也日漸增多,給疾病的診斷和防治增加了困難。
九、魏氏梭菌的耐藥性
魏氏梭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環境中,且能產生芽孢,厭氧,對環境抵抗力強。隨著規模化養禽企業大量使用抗菌藥物,魏氏梭菌也出現了較強的耐藥性,如蛋種雞企業大劑量、長時間使用硫酸新霉素治療蛋種雞壞死性腸炎無效,也有大量肉雞規模化養殖廠用氟哌酸、慶大霉素、磺胺類藥等治療而無效的案例。生產實踐中應該注意魏氏梭菌的耐藥性問題,發病后最好應用藥敏試驗選擇治療用藥。
十、禽壞死性腸炎造成的經濟損失加重
多年來,一直認為壞死性腸炎是一種只有輕微經濟重要性的零星發生的疾病。但近些年來,壞死性腸炎已經成為肉雞業全球性的問題,被認為是最具威脅的新興肉雞行業的全球疾病之一。在我國,也認為在對家禽造成危害的細菌病中,壞死性腸炎僅次于大腸桿菌病、沙門氏菌病和葡萄球菌病,位居第四。由于壞死性腸炎爆發,造成的全球的經濟損失估計為每年超過30億美元。
綜上所述,現代養禽業條件下,壞死性腸炎具有病因及其影響因素復雜化、發病禽種類增加、發病年齡范圍擴大、流行季節特點、流行形式改變、發病率死亡率差異較大、出現亞臨床類型、混合感染逐漸嚴重、魏氏梭菌耐藥性出現、禽壞死性腸炎造成經濟損失加重等10大新特點,養禽企業必須充分重視壞死性腸炎的防治工作,根據流行病學新特點,制訂適合的防治措施并嚴格實施,才能防止壞死性腸炎的發生和流行,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