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種主要分布在粵北、粵中和粵東大花白豬是廣東大耳黑白花豬的統稱,由分布于廣東境內各地的大花烏豬、金利豬、梅花豬、梁村豬、四保豬和坭坡豬合并,過去農戶習慣以產地和集散地的名稱對其進行命名,因此俗名很多。目前大花白豬可分為三個品系,即粵北品系(主要分布于韶關的樂昌、南雄和曲江等地)、粵中品系(主要分布在順德、南海、高明等地,數量較少)和粵東品系(主要分布在興寧、梅縣、五華、和平等地)。自1983年統稱為大花白豬。
2.最初來源于東漢時期,大移民帶入新基因據對廣州、韶關地區的古墓中發掘出來的陶豬模型研究,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當地已普遍飼養家豬,但當時飼養的是一種耳小而直立的豬。以后由于歷史上戰爭的影響,我國中原地區人民曾兩次向南大規模遷移,第一次于公元907至967年,移民經湖南到達廣東的連州和曲江一帶,第二次于公元1127至1279年,移民經江西的五嶺隘口和大庚嶺到達我省的北部。隨著移民帶入的華中地區的大耳型豬種又與廣東本地豬雜交,逐漸育成粵北一帶的大耳花豬。之后,部分移民沿北江遷居珠江三角洲,把粵北的大耳花豬再引入該地,并吸收了附近江西、東江等地方豬種的血統,經過長期選育,形成了近代的大花白豬。
3.毛色有黑白,耳大下垂大花白豬體型中等,毛色為黑白色,頭部和臀部有大塊黑斑,腹部和四肢是白色,背腰部和體側有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黑塊,黑白色的交界處一般有一條3至150mm的灰色帶,大部分被毛稀疏,比較好辨識。
4.早熟易肥,仍然逃不過由于商品率而被淘汰的命運眾所周知,土豬味道雖美,但是它最大的缺點是長得慢,而且屠宰率低,肥肉多,瘦肉少。大花白豬具有早熟易肥的特點,7個月左右就可長到112公斤,體重比普通豬稍重,根據2008年年數據,大花白豬屠宰率為78%,瘦肉率為42.8%。盡管相對其他本地豬來說,大花白的商品率較高,但是經濟效益仍然不高,養殖數量少,也逐漸脫離了公眾視線,2000年被列入《國家畜禽品種保護名錄》,2006年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成為重點保護名錄之一。5.與長白豬一起充分發揮雜交優勢如何得到商品率高又美味的豬肉?實驗證明,通過與瘦肉型豬進行雜交利用能取得明顯的雜種優勢,可有效提高瘦肉率。據王敬軍等(2003)試驗表明,長白豬與大花白豬雜種一代,日增重583g,比與大白豬和杜洛克效果要好,瘦肉率為49.5%,用長白豬再進行回交,含75%長白豬血液的級進一代雜種豬的瘦肉率可提高到56.2%。6.總結大花白豬是我國優良的地方豬種之一。具有適應高溫多濕的環境、耐粗飼、早熟易肥、沉積脂肪能力強、肉質好、肉味鮮美、繁殖力高、發情癥狀明顯、母豬哺乳性能好、利用年限長等優良特性,并且在肉色、肌肉pH、系水力、大理石紋、肌內脂肪含量等方面要好于外來品種。隨著人們對豬肉品質要求的提高,該品種的經濟價值將會越來越大。但增重速度較慢,飼料利用率較低。今后應繼續做好保種場建設,擴大種群數量,加強保種工作,同時科學開展本品種選育和雜交試驗,推動種質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