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赤霉烯酮中毒,又稱F-2毒素中毒,是赤霉病谷物真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即雌激素因子所致的一種以陰戶腫脹、乳房隆起和慕雄狂等雌激素綜合征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中毒病。本病主要發生于豬,尤期是3~5月齡仔豬,牛羊等反芻動物偶見報道。本病遍布世界各地,尤其在盛產玉米等谷物的美國,很早就有豬發病(當時稱為外陰陰道炎)的報道(Mcnutt等,1928)。
病因致病性毒素為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RAL)。它主要是禾谷鐮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的一種代謝產物。Christensen(1965)、Mirocha(1969)和Cald-well(1970)等研究表明,粉紅鐮刀菌(F.roseum)、三線鐮刀菌(F.tricinctum)、串珠鐮刀菌(F.moniliforme)、木賊鐮刀菌(F.equiseti)、茄病鐮刀菌(F.solani)、表球鐮刀菌(F.episphaeria)、囊球鐮刀菌(F.gibbosum)、黃色鐮刀菌(F.culmorum)和尖孢鐮刀菌(F.oxysporum)等也能產生這種毒素。本病的發生是家畜采食上述產毒真菌特定菌株污染的玉米(主要的)、小麥、大麥、燕麥、高粱、水稻、豆類以及青貯和干草等所致(Stob等,1962)。
玉米赤霉烯酮,通常又稱為F-2毒素,系雌激素物質(estrogenic substanee),分子式為C18H22O5,白色結晶,不溶于水、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而易溶于堿性水溶液、乙醚、苯、氯仿、乙烷、醋酸乙酯和乙醇。其衍生物至少有12種以上,如玉米赤霉烯醇(zearaleno1)等,可應用硅膠G薄層層析法檢測。毒性試驗:玉米赤霉烯酮的靶器官為動物(尤其雌性)的生殖器官,呈雌激素效應。性未成熟雌性小鼠表現子宮肥大,外陰部腫脹,乳腺隆起,長期投服則卵巢萎縮。癥狀各種病畜均表現以生殖器官機能障礙為基礎的雌激素綜合征。
豬中毒時,拒食和嘔吐。陰道粘膜瘙癢,陰道與外陰粘膜淤血性水腫,分泌混血粘液,外陰腫大3~4倍,陰門外翻,往往因尿道外口腫脹而排尿困難,甚至繼發陰道脫(約占30~40%)、直腸脫(約占5~10%)和子宮脫。青年母豬,乳腺過早成熟而乳房隆起,出現發情征兆,發情周期延長并紊亂。成年母豬,生殖能力降低,多數第一次配種或授精不易受胎(假妊娠)或者每窩產仔頭數減少,仔豬虛弱、后肢外展(八字腿)、畸形、輕度麻痹、免疫反應性降低。妊娠母豬,易發早產、流產、胎兒吸收、死胎或胎兒木乃伊化。公豬和去勢公豬,顯現雌性化綜合征,如乳腺過早成熟似泌乳狀腫大,包皮水腫,睪丸萎縮和性欲明顯減退,有時還繼發膀胱炎、尿毒癥和敗血癥。牛中毒時,食欲大減,體重減輕,高度興奮不安,敏感,假發情。同時顯現外陰陰道炎癥狀——外陰腫大、潮紅,陰門外翻,取排尿姿勢,頻頻排尿。持續月余。同時,繁殖機能發生障礙,如不孕、妊娠后流產或死胎。
病理變化本病的病理學改變集中在生殖系統。包括:陰唇和乳腺腫大,乳腺導管發育不全,乳腺間質性水腫;陰道水腫、壞死;子宮頸水腫,細胞增生,并出現鱗狀細胞變性;子宮肥大,肌層細胞增生性增厚,子宮角變粗變長,子宮增大,蓄積水腫液。發情前期小母豬,卵巢發育不全,部分卵巢萎縮,常無黃體形成,卵泡閉鎖,卵母細胞變性。已配母豬,子宮水腫,卵巢發育不全。公豬、睪丸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