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當湖街道黃家浜村村民沈建華一直在租用的蘑菇大棚里忙碌著,而往年這個時候,他則一頭扎在難聞的豬舍里“伺候”著生豬。“家里的豬舍拆除后,我就在房前屋后種滿了油菜花,不僅環境變好了,油菜開花的季節聞到這菜花香,整個人的心情也舒暢了不少。”沈建華說。今年52歲的沈建華曾經是該村最大的養豬專業戶,最多的時候一年要養700多頭生豬,而且全家6口人都靠養豬生活。養豬養了大半輩子的沈建華去年響應政府號召拆除了家里面積近400平方米的違章豬舍。拆了豬棚,靠3畝口糧田、打打零工無法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再干點啥?成為沈建華全家的頭等大事。因為黃家浜村是全市的種植蘑菇大村,在村里的幫助下,沈建華租了田地開始嘗試種植蘑菇。“以前每天和臭烘烘的生豬打交道,雖然一年到頭收入不錯,但破壞了環境,平時村里的鄰居走過我家都要繞道而行。”沈建華告訴記者,當時轉產時還有點想不通,但現在種菇種出了好空氣,而且一樣賺錢,他覺得很值得。
沈建華還向記者算了一筆賬。“養豬當年就能一次性收回成本,而且一年可以養三批,凈收入在30多萬元左右。”沈建華說,但是現在種蘑菇不同了,2013年年底他建了3個蘑菇大棚,共投入15萬元,雖然第一年也有20多萬元的收入,可第二年維護大棚以及采購蘑菇苗還需投入9萬元的成本,今年市場上的蘑菇行情也比去年要好,預計收入會更高。細細算來,單一的種植蘑菇收入并不比以前養豬的收入高,但沈建華也有自己的想法。“過段時間兒子打算買一輛車,方便收購村里其他種植戶的蘑菇。”沈建華高興地說,到時候收入就有望跟當年養生豬的時候持平。不僅如此,如果蘑菇市場穩定的話,他還準備明年再增加2個蘑菇大棚,到時沈建華家會進一步“創收”。沈建華成功地從“三改一拆”中的養殖戶變為受益人,完成了從養殖大戶到種植大戶的轉型升級。記者手記:據了解,自2013年全市開展“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工作以來,當湖街道一直保持高壓態勢嚴防生豬養殖反彈,生豬存欄量和養殖戶分別從1.68萬頭、1292戶,減至293頭和35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