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拜訪豬場的過程中,反復聽到人們對豬健康的關心,這總是讓我想起,豬的生物學受著供需經濟以及資源分配優先順序的主宰。要這種理解是在大量的問題解決過程中才形成的。在我的經驗當中,看來維持是第一重要的(生存),免疫是第二重要的(生存),增重第三(生存/接近繁殖),妊娠第四(繁殖的第一項投資),乳房發育第五(繁殖的最終投資),而任何多余的東西都該留在庫房。
具體地說,有一套內在的資源管理系統(RMS)管理著所有這一切。在準備發情的后備母豬和斷奶經產母豬當中,這套RMS會在發情之前的最后一周進行一項信用考核,以便確定是否有足夠的資產和足夠的可靠收入來投入到繁殖當中。因此體況和配種前強化飼喂是推動發情、成熟排卵數以及妊娠激素水平曲線的兩項主要動力。而這些又進一步推動子宮內著床的胚胎的數量和品質、分娩率以及出生仔豬的數量和品質。營養學家們理解這個需求,并且只要我們提供足夠的供應,我們就能做好。
然而,這不像是長期貸款的定期償還同等金額的分期還款計劃,隨著胚胎生長和乳房發育的加強,在妊娠85天之后繁殖的需要會大幅上升。如果我們不相應調整妊娠后期的供應,那么RMS仍將遵循先前的資源分配優先順序,這樣當母豬遇到寒冷或免疫接種的情況就可能流產,造成最弱的胚胎死亡(木乃伊胎)、子宮內發育遲緩(窩內體重不均)、早產、初乳和常乳產量不足、以及氧化應激造成泌乳期飼料采食量下降、母豬生病以及泌乳期體重喪失過度,并進而影響下一次配種。妊娠85天之后提供足夠的供應并一直持續到分娩,這是在這個階段提供支持的關鍵。
從新生仔豬的角度來看,維持是第一要務。它們必須從子宮內38-39°C的舒適溫度轉到相對較冷、有風而又潮濕的環境,從被動營養轉到主動營養,而且還必須和同窩其它仔豬競爭才能生存。第二要務是裝滿彈藥準備部署母源免疫,既包括抗體形式也包括免疫細胞形式,有的已經具有抗原特異性。分娩前維持足夠的飼料采食量可提高初乳產量和泌乳期飼料采食量,從而支持到產奶量。仔豬舒適和健康的程度將決定可以用于生長的資源數量。
我們滿足維持資源需要的程度還會推動斷奶后健康(免疫)和生長性能。斷奶、轉群、混群、過度擁擠、斷料斷水、日糧或口味改變等等營養供應方面的感染,以及寒冷、熱應激以及免疫接種造成的養分需要增加,這些都會造成資源從免疫和生長分流出來轉向維持。這些都是需要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