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細養豬有“錢”途
住“套間”, 睡“暖床”;冬天有“地暖”,夏天開“空調”……條件不錯吧!不過,這些讓人羨慕的設施卻是為豬兒們準備的。在盧龍縣雙望鎮黃家村,村民張樹維采用精細化養豬技術,走出了一條質量與效益雙贏的路子。
經過入門消毒后,記者走進了張樹維的現代化養殖場,令人詫異的是,空氣中竟然聞不到一絲異味,根本不像是進入了養豬場。張樹維指著一棟棟彩鋼瓦圈舍說:“這就是豬兒們居住的‘套間’,‘套間’里有排風系統,有自動給水系統,冬天還有地暖,糞便經排污管道直接排到外面,不會滯留在圈舍,保持室內清潔、衛生。”
在種豬繁育間,張樹維正在觀察生豬長勢。
在農村,養豬是個隨處可見的事情。但是,像張樹維這樣的高標準養殖場確是比較少見。問起緣由,張樹維打開了話匣子。張樹維說,他所在的黃家村是個傳統養豬專業村,有十多年的養殖歷史,但一直都是傳統的養殖方法。在外打拼過的張樹維,積累了一定的資本后,回到老家黃家村,也想在養豬上做做文章。“既然要養豬,就得與傳統養殖方法不一樣,必須走科學精細化養殖之路,不僅保護環境,還能有效降低風險,增加收入。”張樹維說。
2008年,張樹維籌資110多萬元,建起了高標準養殖場。養殖場內分辦公區和養殖區,辦公區內,辦公室、衛生間、洗澡間、廚房、餐廳、醫療藥械室、消毒室等一應俱全;養殖區內,8座紅頂彩鋼瓦棚室整齊排列,棚室地面安裝有地暖,室內裝有排風系統,各圈舍都是自動供水,3臺大型高壓清洗機定期消毒。在種豬繁育間,配有產床、保溫箱、風扇等設備,保證冬暖夏涼。張樹維的妻子指著產床說:“有了這些設備,在母豬產仔的時候,即使沒人看護,也不用擔心小豬被壓,成活率大大提高了。”
“養殖基地標準化,豬的質量也不能差。”為了培育出高質量的育肥豬,張樹維到邢臺一家大型豬場一次性購進了100頭優質母豬,200頭育肥豬,還以月薪6000元的工資從北京聘請了一名專業技術員。在繁育過程中,張樹維學會了人工授精技術,培訓出來的仔豬為純正二元豬、三元豬,減少了仔豬的發病率,保證了豬的質量。
由于生產的育肥豬品種好、瘦肉率高,銷售價格比市場價每公斤要高出0.6元,一頭育肥豬要比其他養殖戶多賣70元至80元。前兩年,在生豬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張樹維養殖的育肥豬還給他帶來了幾十萬元的純收益,科學養豬讓張樹維嘗到了甜頭,也讓他信心更足了。今年,張樹維一下子購進了400頭仔豬,60頭母豬,并給母豬上了保險。
張樹維還建造了大型沼氣池,養殖場的糞便全部進入沼氣池,產生的沼氣能供一半村民使用,沼液、沼渣還能給莊稼提供上好的肥料,形成生態循環產業鏈。“生態養豬,既不影響周圍環境,還能提高豬的抗病能力,同時省下種菜的肥料,可謂一舉三得。”在他經營豬場的幾年間,疫病發生率近乎為零。
張樹維說,他還準備繼續擴大養殖規模,將來再建一個野豬散養基地,帶動鄉親們精細養豬,形成黃家村自己的生豬品牌,讓大伙兒的腰包都鼓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