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蹄病作為奶牛四大類常見病之一,嚴重影響奶牛養殖業的發展及牛場的經濟效益。據報道,奶牛肢蹄病發病率為5.6%~40%,其中88%~99%發生于蹄部,證明蹄病較肢病更為常見。奶牛蹄病84%發生于后蹄,其中85%見于后蹄外側趾。因此,蹄病的控制是奶牛肢蹄健康控制的重中之重。
修蹄是奶牛場矯正蹄形、治療蹄病的常用方法之一。但修蹄的操作規程在不同的牛場差異很大,且有部分不正確的做法反而會加重跛行。本文簡要介紹常規修蹄規程,通過修蹄重建兩趾的負重平衡,繼而減輕底球結合部受力,降低發生蹄底潰瘍的風險。下面的內容介紹了修蹄的主要步驟,但修蹄的過程中要根據實踐經驗和牛蹄的具體狀況進行相應的修整。健康牛和跛行牛均可按下述步驟修蹄,確保蹄形正常和重建負重。根據牛蹄的狀況,可將修蹄步驟分為預防性修蹄和治療性修蹄。
一、修蹄方法
1. 第一步:后肢內側趾蹄長
(1) 矯正蹄長。正常狀態下(參見圖1),后肢內側趾從蹄冠帶至蹄尖長約7.5cm(約人手四指寬,或一支普通香煙的長度)(參見圖2)。
(2) 如不能確定,修剪時允許蹄長稍長,但不能修剪地過短。
(3) 將蹄尖處的角質修剪過多,可能引起嚴重的繼發癥——如造成真皮損傷導致出血或奶牛不適;或為確保蹄形美觀,將蹄尖處蹄底修剪地過薄。
2. 第二步:后肢內側趾蹄底
(1) 修整蹄底,使蹄底角質厚度至約5mm厚。修整位置主要集中在靠近蹄尖的位置,蹄踵處不修整。
(2) 修整后,蹄壁與蹄底間可見清晰的白線部。修整順序參見圖3,圖4
(3) 如果內側趾趾尖處的角質修剪不到位者,蹄長過長,可能會修剪蹄踵處角質。
(4) 絕大多數牛的內側趾蹄踵無需修整,如需要修整,對應的外側趾也應作出相應修整。
3. 重復第一步和第二步修剪外側趾(參見圖5、圖6、圖7)
(1) 將內外側趾蹄長修剪一致,然后從趾尖至蹄踵方向將蹄底厚度修整一致。
(2) 修整后將內外側趾蹄底找平,避免蹄底有凸起的角質。
4. 第三步:平衡蹄踵(參見圖8)
如蹄踵處角質過厚,可適度削薄。一般情況下,蹄踵無需修整,修整后的蹄底位于同一平面。
5. 第四步:重建負重面(參見圖9,圖10)
將蹄底軸側部中1/3部分,向遠軸側方向削成盤狀,重建負重面。修整時注意不要削掉過多角質,以免傷及真皮層。根據牛蹄狀況,判斷是否需要進行治療。用上述方法修整前蹄。
治療性修蹄:也稱矯形性修蹄,第五步和第六步為治療和矯形修蹄的步驟,可按需確定是否需要實施。
6. 第五步:修整角質
清理疏松角質,修整硬的凸起角質。對于角質表現出損征蹄或指/趾,需進行治療性修蹄。清除所有疏松的角質、削除硬的凸起的角質(蹄糜爛),無論疏松角質占多大范圍(如假蹄底),都要清除徹底。徹底清除病變角質后,病灶周圍的健康角質組織可削成漏斗狀。如治療蹄底潰瘍病例時,可將病灶周圍壞死的角質清除掉后,可偏軸側向切削病灶周圍健康蹄角質,盡量不影響患趾負重(參見圖11)。還有,治療遠軸側白線區等位置的白線病時,可將病灶周圍遠軸側壁角質削掉,以達到治療的目的(參見圖12)。但修整過程中盡量避免傷及真皮組織(如修蹄過程中出血,即已損傷真皮組織)。
圖11 蹄底潰瘍治療 圖12 白線病的治療
7. 第六步:調整患趾負重狀態
通過削低患指/趾蹄底或墊高健指/趾蹄底的方式減輕患指/趾的負重狀態可以促進患指/趾的恢復。絕大多數病例的病變發生于后肢的外側趾和前肢的內側指。修蹄過程中所見的有些特殊指征可由特定原因導致,如蹄角質的過度生長與其負重過多有關,疼痛可導致肢勢或步態異常。減輕患指/趾的負重,可加速病灶的恢復速度,使患指/趾容易恢復正常功能和健康狀態。
蹄墊的使用方法(參見圖13)
圖13 木質蹄墊的使用
在治療性修蹄的最后一步中,通過調整兩指/趾的高度可加速患趾的恢復。但對于疼痛嚴重的或難以人為調整兩指/趾高度的病例,僅通過修蹄可能難以達到這一目的,所以需要使用蹄墊調節。目前市場上常見的有木塊、塑料等多種材料的蹄墊。蹄墊用專用膠粘合于患肢的健指/趾上,以減輕患指/趾負重,促進患指/趾的恢復。蹄墊的選擇與使用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1)按修蹄步驟修整牛蹄,在健指/趾蹄底粘附蹄墊前,要將蹄底修平,確保蹄墊安裝后不影響肢的受力。
(2)使用專用膠粘附蹄墊,確保粘牢。
(3)蹄墊長度最好較蹄底長度稍長,粘附時前端與蹄尖對其,尾端稍長出蹄踵。粘牢后的蹄墊應與蹄底平行,近地面水平。
(4)涂膠時,蹄踵處用量稍少。因為蹄踵處的角質較軟,比較容易受損。
(5)蹄墊粘附4-6周后即可去除,如期間發現牛因粘附蹄墊而表現出不適,應及時去除。
(6)去除蹄墊后,要重新修蹄,以重建負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