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發現,乳房疾病、產科疾病、繁殖障礙疾病、營養代謝疾病和肢蹄病是當前奶牛養殖場(小區)的常發病。由于一些生產管理者對肢蹄病重視不夠,導致奶牛肢蹄病發病率近年來大幅度上升,已成繼乳房炎、繁殖系統疾病之后的第三大疾病,給奶牛養殖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一、肢蹄病的危害
肢蹄是動物重要的支持和運動器官。通過適當的運動可以增進供血功能,加快血液循環,對動物的生長、發育、生產均有益處。在牛場,受肢蹄病對生產性能沒有直接影響的誤區,生產管理者往往對肢蹄病認識不夠,導致該病發病率快速上升。通過對規模養殖場、小區的1069頭在產奶牛調查發現,有173頭奶牛不同程度患有肢體病,發病率為16.18%。患有肢蹄病的奶牛,站立姿勢不正,常臥于地面不愿意動。嚴重者則會出現采食減少、逐步消瘦,體溫升高、呼吸加快,泌乳量下降等現象。大部分肢蹄病為慢性病,很容易被忽視,對牛牛自身健康和生產性能都影響。主要表現為:
1.對泌乳能力和牛奶品質的影響。通過對173頭患有肢蹄病的奶牛發病前后的產奶量、乳脂率等指標的測量、數據統計,發現肢蹄病能夠降低奶牛產奶量,影響牛奶成分指標。由表1可知:奶牛發生肢蹄病后產奶量下降,日產量奶降低2.85千克,降幅達10.76%,乳脂率、蛋白率、乳糖率、乳干物質等指標均較患病后有所下降,降幅分別為:4.42%、8.36%、6.18%、9.71%。筆者對患有肢蹄病的奶牛生產記錄進行對比后,發現奶產奶牛產量下降幅度要高于低產奶牛,也就是說肢蹄病對高產奶牛的影響作用更大一些。
表1患肢蹄病奶牛的產奶量和乳成分(千克、%)
組別 | 產奶量 | 乳脂率 | 蛋白率 | 乳糖率 | 乳干物質 |
發病前 | 26.48 | 3.85 | 3.47 | 3.56 | 12.46 |
發病后 | 23.63 | 3.68 | 3.18 | 3.34 | 11.25 |
2.對繁殖率的影響。肢蹄病對奶牛繁殖性能也有一定的影響。研究表明,肢蹄疼痛會影響奶牛卵泡期性激素的釋放,從而降低促性腺激素釋放的頻率和幅度,同時也影響黃體激素的脈沖性分泌,最終導致濾泡因產生的雌二醇減少而生長緩慢。
據測算,患有肢蹄病的奶牛首次配種受精率只有34%,低于統計牛場的正常水平。一般情況下,奶牛發生肢蹄病后,發情期可推遲1~5個情期,推遲配種時間21~84天,平均受胎率為42.23%。
3.對養殖效益的影響。一是產奶量下降影響養殖效益。二是增加醫藥成本。三是死淘率升高。我國每年因肢蹄病被迫過早淘汰的奶牛占淘汰總數的15%~30%。通過調查,2013年被調查的牛場因肢體病而帶來的死淘率為8.43%,而2014年卻高達23.57%,這主要與牛奶市場行情有一定關系。2013年,牛奶收購價格較高,養牛戶舍不得淘汰還有利用希望的奶牛,而2014年牛奶價格過低,通過淘汰病弱低產牛來優化牛群。
二、肢蹄病的病因
1.營養因素。鈣磷比例失調或缺乏是發生肢蹄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筆者調查發現,在相同的飼養管理條件下,高產奶牛的肢蹄病發生率要高于低產奶牛,這與按產奶量提供精飼料有一定關系,高產奶牛精飼料日糧獲取的數量要高于低產奶牛。非結構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日糧是引起蹄葉炎的主要因素之一;采食較多的精飼料,相應的增加了來源于蛋白質的毒素或含氮化合物的降解產物,增加了奶牛發生肢蹄病的幾率。另外,當粗纖維采食不足,奶牛的反芻和流涎受到影響,瘤胃緩沖能力降低,也可能引起肢蹄病。
2.環境因素。環境以及衛生條件對肢蹄病的發生有很大影響。例如,牛舍、運動場等地面過硬,奶牛長時間站立得不到緩沖,再加上自身重量,容易造成四肢疲勞。而且,增加發生蹄部機械性摩擦、跗關節挫傷等幾率。
3.管理因素。牛群的管理水平與肢蹄病發病有較大關系。例如,不能定期進行修蹄或者對牛蹄刷洗、藥液護蹄,就容易發生蹄病。即使發生了蹄病,如果治療不及時,不徹底,將進一步使病情惡化。
4.疾病因素。如產后胎衣不下、子宮內膜炎、乳房炎、酮病等疾病,能夠降低奶牛抵抗力,容易發生繼發性肢蹄病。值得注意的是在產犢幾天前直到產后幾周之內發生酮病后容易繼發蹄葉炎,主要原因可能是在這個時期往往是精飼料增加很快,粗料喂量減少,引起瘤胃酸中毒。
5.其他因素。遺傳性狀直接決定奶牛對肢蹄病的易感程度。胎次、生產性能等與肢蹄病也有關一定系,隨乳牛胎次增加其肢蹄病的發病率明顯上升且癥狀加重;頭胎牛隨產奶量的增加,蹄變形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經產牛產奶量越高其蹄變形的發病率明顯增加。
三、肢蹄病的種類調查
肢蹄病的種類較多,根據筆者調查發現,主要有腕關節炎和腕關節挫傷,跗關節炎和跗關節挫傷,蹄底潰瘍、蹄變形、蹄葉炎、腐蹄病(表2)。由表2可知,蹄病的發病率要高于肢體病,本文僅對部分蹄病進行淺析。
表2肢蹄病種類及發病情況(單位:頭、%)
類型 | 腕關節炎和挫傷 | 跗關節炎和挫傷 | 蹄底潰瘍 | 蹄變形 | 蹄葉炎 | 腐蹄病 |
發病數 | 12 | 21 | 35 | 26 | 38 | 41 |
所占比例 | 6.9 | 12.14 | 20.23 | 15.03 | 21.97 | 23.7 |
1.腐蹄病。引起腐蹄病的主要病原微生物有桿菌、螺旋體、球菌、酵母菌等。當牛只長期處于營養不良狀態,體質虛弱;日糧中鈣、磷比例不平衡;牛棚、運動場上糞尿堆積過多,長期潮濕而被腐蝕牛蹄。以上這些因素都可以引發腐蹄病。
發生腐蹄病后,先以蹄間裂后面開始,逐步擴散到后蹄冠周圍組織,蹄冠前面,蹄冠與毛邊處,重者波及關節導致發炎。患病初期,奶牛蹄部發熱腫脹疼痛,站立時患肢不敢負重著地,走路時甚至懸蹄三肢跳行。蹄表面潰瘍、流黃水、有惡臭氣味,重者跛行,食欲下降,產奶量下降。
2.蹄葉炎。蹄葉炎是蹄壁與蹄骨間的蹄真皮層和角脂層發生彌漫性滲出性炎癥,引起蹄部劇痛、運動障礙或慢性蹄變形。該病多趨急性經過,急性時,蹄溫增高,疼痛反應十分明顯,體溫升高到39℃以上。當轉為慢性炎癥時,雖然患蹄的增溫、疼痛和跛行癥狀有所減輕,但可能形成蕪蹄。
前蹄發病時,前肢前伸、蹄尖蹺起,頭頸高抬、體重后移,不能長時間站立。后蹄發病時,頭頸下垂,前肢后踏,體軀前傾,兩后肢稍前伸,走路時腹部向前緊收。四蹄同時發病時,四肢頻頻交互,站立不穩,常臥地不起。
3.蹄底潰瘍。蹄底潰瘍是指蹄的底球結合部因角質缺失,真皮裸露,而發生肉芽組織增生,有時還會引起蹄深部組織感染。本病多發生在前蹄的內側指和后蹄的外側趾,往往左右兩肢同時發病。病變有特殊部位,并呈對稱性。真皮局限區域的損傷、出血,以及角質生長異常與本病發病有一定關系。
清潔病牛蹄底可見角質明顯破裂、退色、變軟,深部有出血斑。如已暴露出真皮,缺損面長有肉芽組織,形成菜花樣或蓮蓬樣突起;部分病例有潛洞,打開潛洞內有惡臭樣液體。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療,則可導致化膿性小葉炎。
4.蹄變形。長蹄、寬蹄、翻卷蹄都屬于蹄變形,主要原因是牛場長期不進行修蹄。另外,精、粗飼料比例不當,日糧中鈣、磷比例不當,微量元素缺乏也容易引發該病。
長蹄:蹄角質向前過度伸延,兩側支長度明顯超過正常蹄支,外觀呈長形。
寬蹄:蹄的兩側支長度和寬度都比正常蹄支大而寬。此類蹄角質部較薄,蹄踵部較低。
翻卷蹄:蹄的內側支或外側支蹄底翻卷。蹄外側邊緣過度磨損,蹄背部翻卷已變為蹄底,靠蹄叉部角質增厚。
四、奶牛肢蹄護理的措施
1.補充營養,保證日糧均衡供應。根據奶牛生長、生產階段的不同,進行分群飼養,按需配方調整。能量與蛋白含量比例適當,同時要注意精粗糧的比例,精飼料要適量,干草等粗飼料的供給要充足。保證飼料中鈣、磷、鎂、鉀、鈉等常規元素和鐵、銅、錳、鋅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保證奶牛維生素A、D、E和煙酸的供應。在飼料中添加緩沖劑,可防止乳酸中毒和刺激采食量的提高。對高產奶牛、老齡牛等特殊牛群,定期補喂鈣制劑和亞硒酸鈉,可有效預防奶牛肢蹄病。
2.搞好衛生,改善牛舍內外環境。保持圈舍及運動場清潔干燥,及時清除糞便,同時,保證運動場不能有尖銳的異物及堅硬的棱角雜物。加強消毒衛生工作,定期進行環境消毒,以減少病菌對牛體的侵害機會。奶牛舍的地面最好采用防滑系數好的材料,如機制紅磚。或在牛床上鋪橡膠墊。奶牛的運動場地面要排水良好。最好用三合土(黃土、沙石、白灰)壓制而成,形成中間高、四周略低的結構,以利于滲水和排水。
3.加強管理,對肢蹄采取保護措施。消除、緩解肢蹄機能障礙的有效方法是:以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經常開展修蹄、護蹄工作,發現病變,及時治療。
修蹄。奶牛應每年定期修蹄1~2次,一般在妊娠3個月前和產后30天左右修復牛蹄,青年奶牛也要修蹄。修蹄前要從牛前、后、側面查看肢蹄的延長、突出部、角度,對左右蹄,內外蹄進行對比后進行修正。
蹄浴。一般分為浸泡浴蹄和噴灑浴蹄。浸泡浴蹄:在擠奶廳出口處修建蹄浴槽,或在其他奶牛必經之處修建。大小視牛場實際而定。用3%~5%福爾馬林溶液,用藥深度約為10厘米。藥浴水溫要在15℃以上,如果浴液溫度降到15℃以下,就會失去作用。另外,4%硫酸銅效果也很好。硫酸銅一方面有殺菌的作用,另一方面有硬化蹄匣的作用。
噴灑浴蹄:站立保定,用清水充分洗凈蹄部的泥土、糞尿等污物;之后,將藥液直接噴灑到趾間、蹄壁及蹄球部。夏、秋季節要經常蹄浴,一般可每隔5~7天噴灑1~2次。另外,適當保持奶牛運動、增加光照時間,可使奶牛體內鈣質增加,減少因血流不暢而引起的水腫和腫脹,防止肢蹄病的發生。
4.加強選育,改良提高牛群質量。育種時必須適當注意選擇肢蹄性狀。可借助分子生物及基因工程技術進行選育。對于牛場來講,要充分利用國家推廣的荷斯坦能繁母牛實施良種補貼項目,有針對性的選擇奶牛凍精配種。一般多選擇產奶量、乳脂肪率、肢蹄、生奶體細胞數等性狀進行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