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丹毒是豬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其特征為高熱和皮膚上形成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紫紅色疹塊,俗稱“打火印”,是嚴重威脅養豬業的一種重要傳染病,不容忽視。在自然條件下,豬易感染,尤以3-12個月齡豬易感性最強,一般呈散發或地方性流行。病豬和帶菌豬是該病的傳染來源,常隨病豬或帶菌豬的糞尿排出豬丹毒桿菌,污染飼料,飲水及周圍環境。土壤污染后,豬丹毒桿菌可在其中存活很長時間,因而增加了豬感染豬丹毒的機會。該病主要經消化道感染,也能經皮膚創傷感染。吸血昆蟲吸吮病豬血液,能傳播該病。此外,帶菌豬的抵抗力降低時,也能引起內源性感染。
1.臨床癥狀
潛伏期通常為3-5天,最短的24小時,長的可達7天,其癥狀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型。
急性型(敗血型)多突然發病,體溫急劇升高到42℃以上,病豬精神沉郁、怕冷、不吃、嘔吐,初便秘后腹瀉,糞便有時帶血。眼瞼水腫,結膜充血,常流出大量黏稠的分泌物。發病1-2日后,常見皮膚有大小形狀不一的紅色疹塊,主要出現在胸、腹、腋下、股內等皮膚較薄處,有時發生在頸部和耳部,其色由初期淡紅漸變為暗紫,指壓褪色。有時有水皰,內含漿液,后變為痂塊。嚴重病例后肢軟弱,行走不便,黏膜發紺,呼吸增快,多在3-4天內死亡。死亡快的往往不見皮膚變化。
亞急性型(疹塊型)經過比較緩慢,在身體各部分,尤其胸側、背部、股外側、頸部,有時甚至全身發生界限明顯的方形或菱形疹塊,凸出皮面,呈紅紫色,中部蒼白,上面有漿液分泌,干后成痂。有時皮膚發生壞死,多見于尾和耳部,起初腫脹發熱,后干而冷,不久脫落。生于背部時,常有大片皮膚脫落。一般呈良性經過,病程持續10-12天,死亡率為1%-2%。
慢性型(心內膜炎型)多由急性或亞急性轉來。病豬發生心內膜炎時,呼吸困難,可視黏膜發紺,心跳加快,有時可聽到心內膜雜音,腹下及四肢發生浮腫,有后肢麻痹現象。受害關節腫大、疼痛,出現跛行,甚至變為僵硬,不能起立。病豬體溫正常或稍高,食欲時好時壞,生長發育不良,漸變虛弱,有的貧血,腹瀉,嚴重者可在2-4周內死亡。
2.剖檢病變
急性型主要表現為急性敗血癥的全身變化,皮膚有紅斑,全身淋巴結腫脹,顯著充血和出血,切面多汁。脾充血腫大,呈櫻桃紅色,質地松軟,切面隆起,髓質易刮下,整個消化道都有明顯的卡他性炎癥變化,尤其是胃底及幽門部分特別顯著,胃黏膜彌漫性充血,并夾有許多小出血點。小腸部分主要在十二指腸和空腸前段發生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癥。腎腫大,縱切可在皮質部分發現暗紅色小出血點。肝充血,呈紅棕色。肺充血或水腫,心內外膜出血,心包積液。
亞急性型主要在皮膚上出現特異性疹塊。慢性型特征的損害是疣狀心內膜炎,多見于左房室瓣,有時蔓延到兩側半月瓣及右房室瓣,呈椰菜花樣。關節炎患部關節囊增厚,內含纖維素滲出物,有時形成骨化關節。
3.防治措施
該病除采取綜合性防疫衛生措施外,應加強檢疫,及早檢出病豬和帶菌豬,將其迅速隔離治療,消滅傳染來源,針對豬丹毒桿菌能長期在土壤中存活的特點,對被豬丹毒污染的運動場要加以消毒,并進行深翻。保持欄舍的清潔衛生,定期用碘伏加強消毒。避免飼喂霉變飼料,視原料情況每噸料中添加制霉菌素1-2公斤。加強飼養管理,保持通風干燥,避免高溫高濕。
堅持定期預防注射,每年春秋各注射一次。我國目前應用的菌苗有兩種:(1)豬丹毒氫氧化鋁甲醛菌苗,斷奶后的豬一律皮下注射5毫升,注射后21天可產生免疫力,免疫期為6個月。(2)干燥豬丹毒弱毒(活)菌苗,用氫氧化鋁生理鹽水稀釋后,大小豬一律皮下注射1毫升。注射后7天產生免疫力,免疫期為9個月。
治療時可用抗豬丹毒血清,病初應用,效果良好。仔豬5-10毫升,3-12月齡豬30-50毫升,成年豬50-70毫升,皮下或靜脈注射。
發病豬只隔離,青霉素按每公斤體重1.5萬-3萬國際單位,每天2-3次肌注,連用3-5天。也可選用氨芐青霉素,若與慶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合用,療效更好。也可用桿菌必殺肌注,每頭10-20毫升,每天1次,連用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