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育雛階段
雞只整個一生中最初的72小時尤為重要,這不僅能確定其抵御疾病侵襲的能力,心血管系統的發育和全身羽毛的生長狀況,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這最初的階段決定著雞只骨架的發育。只有育雛育成期種公雞得到良好的骨架發育,它們才能在整個產蛋期進行有效地交配。
要使雛雞獲得良好的開端,應確保在7、14、21、28日齡的體重必須達標,如果公雞體重在28日齡達標,雞群均勻度則很理想。如在一周齡內實施斷喙,應倍加小心,因為斷喙不當仍是雞群均勻度差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14日齡后影響雞群均勻度的最大因素是種公雞能否獲得和吃掉其所應得到的料量。種公雞的均勻度十分關鍵,要保持良好的均勻度,飼喂系統必須在同一時間為所有的公雞提供準確的料量。要密切觀察雞只行為,特別是從手工喂料轉換到自動飼喂系統階段,要確保供料均勻和雞群均勻地生長。
二 育成階段
在獲得正確體重生長曲線的同時,種公雞的均勻度從35日齡開始應一直保持在80%~85%之間,從而在混群和交配時,雞只的性成熟基本相同。最遲到8周齡獲得所規定的標準體重。
在5周齡的時候選擇后備雞用作種用很重要。第一次選種,著重考慮體重,選種前不必限飼,嚴格淘汰腿和骨架等有缺陷、羽毛覆蓋不良的雞只。保持雞群大小均勻要求飼養過程中要有合理的飼養密度、飼喂空間以及飼料消耗量。如有必要可以在10周齡時將雞群分欄。但是10周齡以后再進行分級卻一點好處也沒有,因為這時雞的骨骼已經長成85%,管理者已經沒有機會再去做任何努力進一步影響骨骼大小發育。
雞群密度在3~3.5只/㎡比較合適。如果使用一個固定支架系統飼喂空間在10cm/只也是可以的,第10周時15cm/只,15周則18cm/只。
到8周齡時,雞只85%的骨架發育基本結束。因而此階段一定要達到,甚至要超過早期的體重標準,這一點至關重要。否則,種公雞已成熟要比最佳理想的體型要小些。沒有一個良好的骨架,種公雞就會趨于肥胖程度偏大,脂疇堆積,產蛋后期形體就會很差,這樣會限制其交配的成功率。
在10~15周齡之間種公雞的睪丸開始發育,尤為重要的是此階段內要保證每周持續的周增重,否則此期間出現任何的體重下降都會影響睪丸發育。也會影響產蛋后期精子的產生。從15周齡起始,雞只體內的繁殖系統將快速發育,所以至產蛋期開始務必要保證按照體重生長曲線飼喂,特別是公母混群時更是如此。出于此原因,10周齡至混群這段時間飼養密度及飼料的均勻分配尤為重要。
三 產蛋階段
在轉到產蛋舍之前,必須對公雞進行最后篩選。篩選的公雞均勻度必須好,體態上揚,體形發育良好。有腿或者骨骼缺陷的公雞不能選作種用,因為這種公雞往往不能交配成功甚至可能對母雞造成傷害。發育階段應該與母雞盡可能接近,所選中的種公雞應眼睛明亮、腳趾筆直、脛骨長度良好、雞冠顏色正常以及背部直挺、腳墊無異常狀況、斷喙無任何損傷。混群前后要注意公母雞性成熟發育的一致性。
最好在母雞移入前24小時將公雞移到母雞產蛋舍內。這有助于公雞覓食和飲水,確保良好的周增重。混群前后如果周增重不理想將嚴重影響早期和后期的受精率。產蛋期最關鍵的因素在于繼續控制種公雞的體重,確保種公雞具有良好的實施交配的生理條件。
在產蛋期,實施公母分飼仍是嚴格控制種公雞體重的唯一方法。產蛋舍內不論哪種公雞的飼喂系統都必須為所有的種公雞提供均勻的料位高度,防止種母雞和霸道的種公雞偷吃其他公雞的飼料。另外,因為整個產蛋過程中有些種公雞要被淘汰,飼喂系統應允許公雞快速采食,并且能夠進行調節使每只公雞都能夠均衡地獲得并維持其采食空間。
為防止種公雞偷吃種母雞的飼料,在母雞料槽上安裝隔柵是最廣泛使用且最有效的系統。每天喂料時應檢查隔雞柵,確保所有的種公雞都有效地被拒之從中采食,而種母雞可輕而易舉地采食。
無論種公雞還是種母雞,都必須能在整個雞舍均勻地供料,在整個生產周期都要觀察其實效性。另外要通過定期抽測公雞的體重來正確評估飼喂程序的正確性,確保公雞有良好的周增重,對料量的增減給出精確的調整。
在產蛋雞舍使用棚架的地方,應仔細觀察種母雞的行為。如果種母雞或藏身于產蛋箱下方,或滯留于棚架之上,而種公雞卻游蕩于地面,很少見到交配行為。這樣的狀況會導致雞群孵化率很差。應盡快每100只母雞淘出1~2只公雞,防止其形成一種規律并可防止母雞的躲避行為。飼養人員應在下午晚些時候在地面上來回走動,撒些大顆粒的石灰石或破碎的玉米,鼓勵母雞從棚架下到地面來,提高交配活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