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輸液?
母豬分娩本身就是一項高強度、長時間的體能挑戰過程,是爆發力和耐力的一種檢驗。一般母豬的分娩過程可持續6 h以上、特別長的可持續1 d、而最長的可持續3 d,而現代母豬的飼養管理由于使用了限位欄、母豬運動嚴重不足,子宮、陰道和輔助分娩肌肉的收縮力不足;母豬延期分娩預示著羊水不足、胎兒發育不良,以及胎兒的均勻度差和青年母豬胎兒過大、產道狹窄等,分娩阻力比較大;以及分娩過程的劇烈痛疼、呼吸急促引起的呼吸性堿中毒等,很難應付這種長時間、高強度的分娩應激。體力耗盡、極度疲勞、劇烈痛疼和代謝紊亂可導致分娩停頓或中斷,使母豬分娩時間顯著延長、分娩胎兒死亡率增加,母豬產后體力、食欲恢復慢,奶水質量差、產后感染嚴重等。加強母豬的分娩護理,緩解母豬的分娩疲勞、降低母豬的分娩痛疼和糾正代謝紊亂,是分娩護理的重點和中心工作,而輸液是緩解疲勞、緩解痛疼和糾正代謝紊亂的最有效方法,但必須高度關注輸液的目的。當前,相當一部分規模豬場嫌輸液操作麻煩、操作不到位或不愿意輸液,也有相當一部分豬場意識到了給分娩母豬輸液的益處,一直在做輸液工作,但以輸抗生素消炎為主,不明白輸液的目的。其實給分娩母豬輸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緩解分娩疲勞、分娩痛疼和糾正代謝紊亂,也可以兼顧消炎。此外,當豬因處于高度應激如5天以上沒有采食、嚴重腹瀉或急性出血等情況下,機體嚴重缺水或電解質不平衡出現水鹽代謝紊亂、且超過其自身調節能力時,可以考慮及時輸液,能迅速補充循環血容量,糾正代謝紊亂甚至挽救生命。
根據母豬分娩過程的生理特點和輸液的目的,制定出“先鹽后糖、先晶后膠、先快后慢、寧酸勿堿、寧少勿多、見尿補鉀、驚跳補鈣”的輸液原則,現將輸液原則剖析如下:
1.“先鹽后糖”原則:豬在發生嚴重腹瀉、大出汗、急性失血、分娩應激時呼吸急促或嚴重熱應激等情況下,病豬或分娩母豬出現嚴重脫水失鹽現象,導致循環血流量減少、血液粘滯性增高、血流阻力增大,病情持續惡化,機體自我調節為了保水啟動“保鈉排鉀”機制,減少排尿量,把Na+留在體內、把K+交換出去,此時機體往往處于缺鉀狀態。低鉀時不宜補糖(因為糖酵解時消耗鉀),因此要堅持“先鹽后糖”輸液原則,降低血液的粘滯性,同時有利于恢復腦部供血、防止猝死,迅速補充血容量和調節水鹽代謝平衡。如果堅持“先糖后鹽”的輸液原則,勢必會更加加重母豬或病豬的缺鉀。母豬分娩時“亡血傷津”嚴重,同樣應堅持“先鹽后糖”的輸液原則。母豬分娩過程中堅持“先鹽后糖”的輸液原則,就可以避免母豬在分娩過程中嚴重缺鉀和防止母豬猝死。
2. “先晶后膠”原則:常規輸液一般堅持“先膠后晶”的輸液原則,但母豬分娩時應堅持“先晶后膠”原則。常用的晶體溶液(電解質)包括葡萄糖鹽水、等滲鹽水溶、平衡鹽液等,常用的膠體溶液包括血液制品(全血、白蛋白)、代血漿、右旋糖酐、甘露醇、山梨醇和脂肪乳劑等。補液程序是應先擴充血容量,然后糾正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母豬分娩是由于羊水、出血、呼吸急促丟失的水分非常多,在輸液時宜先擴充血容量。分娩時,母豬體內的血液分布發生了重大的調整,大部分血液集中分布于子宮、產道,循環血流量降低、腦部血液供應不足,先輸晶體溶液是必須的,它能迅速擴充血容量,同時會降低血液的粘滯性,降低血流阻力,加快血液的運行速度,有利于血液循環,確保分娩母豬腦部的供血充足,防止腦部急性缺血性休克死亡。平時輸液可以考慮“先膠后晶”,先輸膠體溶液可以提高血漿膠體滲透壓,對促進組織液進入血液,消除組織間水腫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但在短時間內會增加血液的粘滯性,因此,在緊急情況特別是母豬分娩應激非常明顯的情況下,應堅持“先晶后膠”的輸液原則。
3.“先快后慢”原則:輸液速度可根據病畜機體狀況、病變程度、心跳或脈搏和呼吸等情況而定。堅持“先快后慢”的輸液原則,可先快速輸液,建議用80~100ml/min的速度輸完1/3~1/2的輸液量,以使病理狀態迅速恢復、疲勞快速緩解或搶救死亡;再慢速輸液,以20~30ml/min的速度輸入其余量。但還要注意以下情況:若心臟、肺臟和腎臟功能不全或腦功能障礙時輸液宜慢;搶救時輸液速度應快;若病畜脈搏或心跳過快,說明心功能不全,應減慢輸液速度;體質虛弱或老畜,輸液宜慢;幼畜及小動物靜脈輸液有困難時,可改用腹腔注射。
4.“寧酸勿堿”原則:母豬分娩過程中呼吸非常急促,CO2排出太多,容易形成呼吸性堿中毒;母豬在分娩過程中“亡血傷津”,大量體液丟失引起腎上腺分泌醛固酮激素增多,醛固酮的“保鈉排鉀”作用機制促進遠曲小管和集合管排出H+、K+,而加強Na+的重吸收。腎臟H+排出增多導致HCO3-的生成增多,與Na+與HCO3-相伴而重吸收也增加,從而引起代謝性堿中毒。因此,應堅持“寧酸勿堿”的輸液原則,堿中毒時更不能輸堿,因為堿血癥可使血紅蛋白氧解離曲線左移而抑制血紅蛋白釋放氧,子宮因缺氧而表現子宮收縮無力,產出延長;NaHCO2又可以離解成HCO2-+Na+,HCO2-與H+結合產生大量的CO2,CO2能自由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通過細胞膜進入心肌細胞,形成“異常”細胞內酸中毒;堿血癥還可以使K+從細胞外向細胞內轉移而致低鉀血癥,嚴重時危及心臟和造成分娩無力等。
5.“寧少勿多”原則:補給大量晶體溶液、水分及鹽類會使病豬心臟、肺臟和腎臟等負荷過大,還可能造成血漿蛋白和血漿膠體滲透壓較低,會引起病豬組織急性水腫和加重感染,所以堅持“寧少勿多”的輸液原則,在補充晶體溶液的同時適當補充膠體溶液,可以減少輸液量,降低病豬的循環負擔過重及避免組織器官如腦、肺臟和腎臟的急性水腫,有利于減少損傷部位的局部滲出,減少感染發生和細菌繁殖,更有利于抗休克、回吸收以及休克期之后的治療。輸液量也可根據病豬的脫水程度而定。失水量達到體重的4%稱為輕度脫水,失水量達到體重的6%為中毒脫水,失水量達到體重的8%為重度脫水。脫水程度不一樣則輸液量也不一致。實際應用中我們可以根據經驗公式來估算:實際輸液量=脫水程度×體重÷2。
6.“見尿補鉀”原則:尿量是反映腎功能及微循環的一個較為靈敏指標。母豬分娩過程中“亡血傷津”,機體會啟動“保鈉排鉀”機制,將鉀離子主動排出、交換鈉離子留在體內,這樣就能保水,防止體液的過分丟失,尿量就會減少。如果輸液量過多,就會造成母豬分娩時排尿,母豬尿量增多就造成鉀離子排泄過多,往往造成低鉀血癥。因此,分娩時由于輸液量過大引起母豬排尿就須堅持“見尿補鉀”的輸液原則,達到平衡體內電解質的目的。補鉀時以口服補鉀較安全,輸液補鉀要嚴格控制輸液的速度,過快會引起心臟驟停,濃度也不宜過高,一般500ml液體中不超過1.5g。
7.“驚跳補鈣”原則:鈣離子是神經-肌肉收縮的偶聯因子,母豬分娩時子宮、產道和腹壁肌肉的收縮需要鈣離子的參與。母豬妊娠后期由于大量鈣供給胎兒骨骼的生長發育,分娩時消耗大量鈣來滿足分娩產力需求,以及為哺乳做好準備,在分娩時及分娩后母豬易缺鈣。母豬缺鈣常表現驚跳,對周圍環境變化敏感,脾氣暴躁,常表現陰戶損傷、肩胛部損傷或臀部擦傷,母豬不愿哺乳等。此時,堅持“驚跳補鈣”的輸液原則。由于鈣離子的刺激性特別強,輸液補鈣時應特別注意不要將藥液漏在血管外,同時還應配合補充VD等。綜上所述,由于母豬具有“產前氣血不足、產中亡血傷津、產后癰腫瘡毒郁結”和分娩過程“極度疲勞、劇烈痛疼和代謝紊亂”等的生理特點,輸液的主要目的是補充能量、緩解疲勞、加快產仔、縮短產程,增強抗應激能力、緩解痛疼、糾正代謝紊亂確保母子健康、加快母豬產后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