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肉種雞產蛋性能異常主要表現在:開產日齡推遲、產蛋率上升緩慢、高峰產蛋率低、產蛋高峰維持時間短、產蛋率下降快等。現逐一分析如下:
一 開產日齡推遲
現實生產中,有的雞群在26周才產第一枚蛋,有的甚至晚到29—30周才見第一枚蛋,且產蛋率上升緩慢。
1 體重控制不當 育雛育成期體重沒有達標,導致骨骼發育不良或羽毛生長不好,尤其雞群進入15周以后體重或周增重偏低。
因此從育雛開始就應重視體重的增長,加強全方位的管理,提供舒適的飼養環境,采食優質全價飼料,切實做好疫苗免疫和疾病防控,爭取4周末體重達標或略超標準;育成后期尤其到15周以后應逐步增加料量,確保周增重達標。逆季雞群應適當提高體重,一般開產時宜超過標準100克。具備適宜的周增重可以確保種雞開產前擁有良好的體質和生理狀態,為適時開產并迅速達到產蛋高峰創造條件。
2 光照制度不合理 開放式雞舍的逆季雞群存在問題較多,往往在12周之后仍采用自然光照,使雞群處于光照時間逐漸減少、強度逐漸減弱的環境中,很容易造成種雞推遲開產。
逆季雞群進入12周以后,要采取早晚補光,使光照時間恒定。另外要嚴格按逆季雞群體重要求增長,當體重達標且累計消耗27,000大卡的能量和1.4公斤蛋白時要及時進行光刺激。注意第一次加光時間為3—4小時、光照強度至少達到刺激前的10倍以上,燈泡應安裝遮光罩并保持清潔,光照均勻。生產中只有實行科學合理的光照方案,使體成熟和性成熟同步,才能保證生產潛力的充分發揮。
二 產蛋率上升緩慢、產蛋高峰低
1 均勻度差 有的養殖戶片面追求體重均勻度,尤其在育成后期對超重的雞過分限料,對小體重雞過量飼喂,結果造成大骨架瘦雞和小型胖肉雞。體重可能一致但骨骼大小和肌肉豐滿度差別很大,雞群對光照刺激和飼料量的增加反應并不同步,開產早晚不一致,產蛋率上升緩慢,高峰往往不理想。
雞群均勻度除包括體重外還包括體形均勻度和軀體豐滿度。提高均勻度應從育雛開始抓起,若雞群四周齡時均勻度低于80%,應按體重大小分成大中小三群,通過喂給不同料量,力爭12周前均勻度達到85%以上。均勻度必須在12周之前控制好,因為骨骼的生長發育90%在12周已經完成,85%在8周齡完成。
軀體豐滿度是指骨架上肌肉和脂肪的豐滿程度。要特別注意3個階段的監測:16—23周、30—40周、40周以后。豐滿度的評估應在每周進行稱重時對雞進行觸摸,有四個部位需要監測:胸部、翅部、恥骨、腹部脂肪。不同年齡段雞只的豐滿度具有不同的狀態。種母雞豐滿度過分或不足,產蛋高峰和產蛋總數會明顯低于豐滿度理想的雞群。上述三方面均勻度都高的雞群對飼料的增加和光照的刺激反應同步,性成熟均勻度也高,開產一致、產蛋率上升快。
2 喂料量增長不適宜 料量的制定存在盲目性,缺乏科學依據,單憑以往的經驗,有的甚至機械地照搬飼養手冊提供的參考料量,而不是和雞群的實際發育情況密切結合,從而導致營養供應不足或過剩。生產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制定料量:
(1)監測體重、體況 母雞每周都應保持一定的周增重,不足或過多說明營養攝入不正確,應及時調整料量。
(2)監測蛋重 利用蛋重大小來確定營養攝入是否滿足是獲得最佳產蛋性能的需求。正常情況下蛋重是持續增加的。如果料量不足,蛋重會連續4—5天不增加,這時應將下一次加料時間提前,如果已達到所預計的高峰料量,也應增加3—5克料量來解決。
(3)依據產蛋率加料 均勻度良好的雞群在日產蛋率5%以后開始增料否則應在10%以后開始增料。從產蛋率5%—10%的喂料量和預測的高峰料量之間的差異,制定一個喂料程序,按產蛋率的增加幅度,結合蛋重、體重、體況、環境溫度和飼料能量水平進行料量的增加。此階段應采用少量多次的加料方法逐步加到高峰料量,這樣有利于飼料營養的合理利用,可以使種雞在產蛋和體重之間建立營養平衡,從而使種雞保持較好的產蛋體況,且死淘率低、產蛋高峰高。
3 飼料因素 飼料存在的主要問題為以下兩方面:
(1) 忽視飼料能量 目前某些種雞場往往只重視飼料蛋白質而不重視能量,一種情況是設計飼料配方時制定的能量就不高,達不到2700大卡/公斤,另外就是按種雞日采食飼料量計算攝取的能量不足,直接導致產蛋率的上升緩慢。所以應根據不同階段的營養標準,不同環境溫度,提供優質全價的日糧。高溫季節由于雞采食量減少,實際攝取的能量往往較低,在日糧中可以添加0.5%-3%的油脂(植物油好),能夠提高飼料能量水平,彌補采食量減少而導致的能量不足;冬季天氣寒冷,維持需要的能量消耗多,應適當提高飼料量,滿足種雞各種營養物質的需求。
(2)原料問題 首先是原料來源不穩定,再者是質量難以保障。飼料的主要原料為玉米和豆粕,當市場價位漲幅高時,有的飼料廠往往選購價低質次的原料,有的任意扣減豆粕和玉米的比例,有時用其他的原料替代。原料的頻繁更換、品質差的原料所產生的應激都會引起產蛋量的下降或不穩定,因此選擇原料時應嚴格把好質量關,選用供應充足、來源廣泛、不易斷檔的原料,以保證配方的相對穩定性,原料品種求穩宜簡不宜繁。另外飼料配好后要存放在干燥、通風的地方,并盡快用完,防止板結霉變,造成養分的喪失和營養價值的降低。
4 疾病因素 所有疾病均會不同程度的影響產蛋性能,以下是幾種常見的疾病:
(1)育雛期內發生生殖性傳支(假母雞):有的雞群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后備母雞體重、均勻度均達標,第二性狀發育良好,就是達不到產蛋高峰。剖檢時輸卵管不發育或階段性發育,但卵巢發育正常。原因是雛雞在1-2周感染生殖性傳支,為此,應盡早進行傳支的免疫,選用H120或Ma5疫苗毒株,同時加強飼養管理,提高雞群的抵抗力。
(2)育雛、育成階段發生傳染性法氏囊病或內臟型痛風而導致尿酸鹽沉積,開產后產蛋雞雖沒有輸卵管缺失現象,但可能影響生殖功能,導致產蛋性能低下。
(3)育成階段發生傳喉等嚴重呼吸道病引起的發育滯后,從而造成雞群的產蛋性能較差,高峰推遲10-20天。
(4)初產蛋雞非病原性水樣腹瀉 有的種雞戶反應產蛋率比正常明顯低而且長時間徘徊不升,現場觀察雞群采食、精神狀況都正常,但雞飲水增多,肛門周圍羽毛潮濕,排水樣稀便,有的帶有白色絮狀、石灰樣尿酸鹽,有的帶有未消化的飼料,添加抗生素效果不明顯。初產母雞代謝旺盛,腸道對飼料變化敏感,產蛋料和育成料相比,在原料成分和營養水平上有很大區別,如石粉、貝殼粉的突然增加,粗纖維含量的明顯減少;豆粕含量過高或過生等均可引起拉稀。因此,產蛋料的更換應循序漸進,可采取1/3 、2/3、3/3,利用一周時間過度更換以減少應激出現;使用石粉補鈣時注意石粉粒度大小應在2-3mm;防止過高的石粉或蛋白飼料對腸道的刺激。
三 產蛋率異常下降 表現為高峰產蛋率維持時間短、產蛋率下降過快、降幅較大
1 疾病因素 產蛋期易發生的疾病主要有新城疫、禽流感、傳支、減蛋綜合癥、大腸桿菌、慢性呼吸道病、傳染性鼻炎、頑固性腹瀉等,產蛋雞一旦發生上述疾病將會不同程度的損傷生殖系統,且病程較長,導致產蛋下降,即使病愈,產蛋率在短時間內很難恢復,雞群中易出現低產雞、停產雞。
為預防產蛋期發生上述疾病,除前期做好免疫工作外,產蛋期應采取加強免疫和使用抗生素的措施。比如在開產前23周左右進行一次新城疫、禽流感H5和H9的接種,同時添加抗生素5-7天,預防大腸桿菌等病,可以保證種雞產蛋上高峰階段無大的異常情況發生;40周再免疫一次新城疫和禽流感H5和H9;25周以后每隔6-8周進行一次ND活苗噴霧,以確保產蛋期ND抗體水平維持在8-10。
2 管理因素 光照程序發生變化如遇停電,開關燈時間不準,燈泡損壞沒有及時更換;長時間斷水或水壓不足;夏天氣溫聚升、冬天氣溫突降造成的應激;日糧成分發生顯著變化或質量有問題,如變更原料、飼料攪拌不勻、飼料發生霉變、更換魚粉或酵母粉、鹽分過高、石粉添加過量、熟豆餅換成生豆餅等。其它應激如免疫接種、人員更換和噪音等。
產蛋雞進入產蛋高峰以后,飼養管理的重點是維持和延長產蛋高峰期,飼養管理上應做到飼養程序不變,光照時間和強度不變,飼料和營養水平不變,并減少一切應激,為雞群創造一個衛生、舒適的環境。
3 高峰后減料不合理 雞群一過產蛋高峰尤其是40周齡以后產蛋率下降較快,并且出現受精率低的問題。原因是高峰料量維持太長時間即減料過遲過慢,造成母雞過于肥胖;但是如果高峰料減得過早,種母雞得不到足夠的營養攝入,產蛋率也會下降。因此,及時準確的減料對產蛋率的穩定是至關重要的。確定減料的時機和幅度主要取決于下面幾個因素:每日產蛋率和變化趨勢、每日蛋重增長趨勢、體重變化、環境溫度變化、高峰產蛋率、吃料時間變化。種母雞減料的一般原則是當周產蛋率呈下降趨勢時開始減料,第一次減1-2克,以后每周減0.5-1克。對產蛋率超過85%的雞群,首次減料時間不能早于34周齡,一般從35周開始逐漸減少料量,至50周齡、150克/只為止 ,以后維持此料量不變。
總之,產蛋性能表現異常都是有原因的,雖然實際生產中情況比較復雜,但只要認真查找原因,及時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都可以把經濟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