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豬痢疾的概況
豬痢疾(swine dysentery,SD)即豬血痢,急性型以出血性腹瀉為主,慢性型和亞急性型以黏液性腹瀉為主。我國于1978 年發現此病,是從美國進口種豬中發現的,經過實驗檢查和臨診觀察確診此病為豬痢疾。
1.1 傳染源和病原體
此病的病原體為豬痢疾蛇形密螺旋體,為嚴格的厭氧菌。對環境要求、濕度和干燥很敏感。帶病豬結腸和盲腸里的厭氧菌能幫助此病擴大,并且傳播病原。
1.2 流行病學
患豬的體質量一般在15 - 80 kg,處于哺乳期的豬和已經成年的豬較少感染此病。豬一年四季都可以感染此病,且流行期比較長,傳播速度快。病豬主要是經過消化道傳播此病。此外,犬、鼠類等經口感染13 d 和8 h 后也可以從糞便中排出細菌,蒼蠅至少帶菌4 h,小鼠為100 多d。因各種應激因素如飼料霉變、環境變化、豬群擁擠、長途運輸、飲水不足都可以促使此病的發生。
1.3 臨床癥狀
此病的潛伏期有的較短,為2 d 左右;有的較長,可達到一兩個月。都是以急性出血性腹瀉、慢性和亞急性黏膜腹瀉為主。小部分患豬感染此病數小時后就會死亡。大部分感染此病的病豬體溫一般升高到40.4 ℃,糞便中帶有較多黏液,且成黃白色,味道難聞,且可看到有未被消化的飼料殘渣。由于病豬不斷腹瀉,病豬消瘦、脫水、且腹瀉中攜帶血液,最終導致死亡。
1.4 病理特征
病變局限于盲腸和結腸黏膜的卡他性、出血性及壞死性炎癥,多處形成潰瘍,并有血液溢出。
2 實驗室診斷
2.1 顯微鏡檢查
采取病豬的大腸黏膜和黏液或者新鮮的糞便進行抹片,自然干燥后,用姬姆薩、復紅或者草酸銨結晶紫染色,需要2 - 4 min。暗視野觀察有3 - 5 條短螺旋體,可初步確診為豬痢疾。
2.2 血清學實驗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取病豬的血液,使血液自然凝固。采取血清,使用豬痢疾密螺旋體自然分離株純化后作為診斷抗原,在抗原周圍孔隙中滴入抗體,陽性,陰性進行對照。放入恒溫箱中一般為30 - 32 ℃,20 - 24 h觀察結果。結果顯示:抗原與待測血清孔之間出現清晰沉淀線者判斷為陽性。可確診為豬痢疾。
3 治療
病豬可以肌內注射或者口服痢菌劑,每千克體質量5 mg,口服每天2次。同時,肌內注射多西環素,每千克體質量0.1 mL。每天2 次,連用5 d。并且在每噸飼料中可以加入林可霉素100 mg 和氟苯尼考250 g。連續喂用21 d。對于較為嚴重者可以適當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K3。肌內注射維生素B1 提高抵抗力。對于心衰者可以使用強心苷類藥物。
4 防治
通過對豬痢疾疾病的病因,傳播途徑,病理變化等進行分析總結。得出規模養豬場如何預防豬痢疾病發生的防控要點:第一,對于豬痢疾現在還無疫苗可用,但是不能否定的是隨著研究水平的不斷深入,開發豬痢疾疫苗只是時間的問題。第二,控制本病主要采取綜合防治措施。豬場要實行全進全出養殖計劃。不從發病的豬場購進豬種,發病的豬要與健康的豬分開飼養,采取嚴格的隔離措施。第三,環境對豬病的發生有著密切的影響。豬場要按消毒程序定期進行消毒,加強飼養管理,滅鼠、滅蠅,通風保持室內外干燥,對糞便采取無害化處理,對豬的飼料和飲水添加抗生素和營養物質提高豬的抵抗力。病豬的飲水應該加入含氯的消毒劑,飼料中添加藥物進行治療。第三,發病豬場的豬應該全部淘汰,徹底消毒和清理。豬舍要保持3 - 4 個月以上的空舍,之后再購進健康的豬。第四,治愈后的病豬產生了免疫能力,并在體內發現了抗體,可制成滅活疫苗,給其他豬注射,提高豬對豬痢疾的抵抗能力。結合清除糞便、消毒、干燥及隔離等措施,可以控制豬痢疾病的發生,甚至可以凈化豬群。
5 討論
豬痢疾是長期危害幼豬健康的一種傳染病。其傳染性強,傳播快。所以必須采取全豬舍給藥,療程足夠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滅鼠、滅蚊、滅蠅,對糞便無害化處理,定期為豬舍消毒,進行綜合防治,才能真的有效地控制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