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肺疫是由豬型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人和多種動物共患,豬最易感。主要表現為急性敗血癥和炎性出血過程,因此又名豬出血性敗血病。此病分布廣泛,常與呼吸道疾病如接觸傳染性胸膜肺炎并發。本病一般無明顯的季節性,但以冷熱交替、氣候多變,高溫季節多發,一般呈散發性或地方流行性。
多殺性巴氏桿菌一般被認為是一種條件性病原菌,可感染多種動物。該菌按菌株間抗原成分的差異,可分為若干血清型,豬型多殺性巴氏桿菌以5:A和6:B為主。該菌存在于病豬全身各組織、體液、分泌物及排泄物中,少數情況下存在于病豬肺臟病灶內。健康豬只部分情況下也可攜帶該菌,從鼻腔、喉頭等處可分離得到。當帶菌豬只處在不良環境中,如寒冷、悶熱、潮濕、疲勞、營養不良、通風不佳、長途運輸等,機體抵抗力下降,該病原菌即大量增殖并發病。
多殺性巴氏桿菌度外界環境抵抗力不強,在表層土壤可存活7-8天,在常溫豬糞中存活4天,在冬季病死豬尸體內可生存2-4個月,在直射陽光下很快死亡。常用消毒藥可在幾分鐘內輕松殺死該菌。
疾病表征
豬肺疫潛伏期在1-5天,根據病程長短可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
1.最急性型
染病豬只不見明顯癥狀,突然發病并死亡。常見于流行初期。病程稍長者表現為體溫升高至41℃-42℃,食欲廢絕,精神沉郁,呼吸困難,心跳加速。可視黏膜呈紫紅色,咽喉和頸部發熱、紅腫、堅硬,頸部、腹部等處皮膚出現紫紅斑。病豬常呈犬坐姿勢,發出喘鳴聲,病重豬只口鼻流出白色泡沫,病情迅速惡化,最后窒息死亡。病程1-2天,死亡率極高。
病豬特征性的病理變化是全身漿膜和皮下組織出血,頸部皮下有大量膠胨樣淡黃或灰青色纖維素性漿液。淋巴結腫大、切面紅色,肺水腫、氣腫和出血,切面有大理石樣花紋。心外膜及心包膜上有出血點,胸腔及心包積液,并有纖維素。脾有出血但不腫大。皮膚有出血斑。胃腸粘膜出血性炎癥。心外膜、腎有出血斑或點。
2.急性型
最常見類型。病豬主要表現為肺炎癥狀,體溫升高至40℃-41℃,食欲減少或廢絕,呼吸困難,口鼻流出白沫,有時帶有血液,先干性短咳,后變為濕性痛咳。結膜發紺,后期皮膚上出現紅斑,由便秘轉為腹瀉。隨病程發展,呼吸更加困難,呈犬坐姿勢,后期衰弱無力,臥地不起,最后窒息死亡。病程4-7天。急性病豬最后不死者會轉為慢性。
急性型豬肺疫病豬剖檢可見肺小葉間質水腫增寬,氣管、支氣管內有多量泡沫粘液,肺小葉間漿液性浸潤,肺切面呈大理石樣外觀,有暗紅、灰黃等不同色彩的肝變區,肝變區中央常有干酪樣壞死。胸膜混有黃白色纖維素,病程長的胸膜與心包粘連。
3.慢性型
主要表現為肺炎和慢性胃腸炎,時有持續咳嗽和呼吸困難,食欲不佳,精神不振,關節腫脹,極度消瘦。皮膚發生濕疹,最后發生腹瀉。病程2周以上,若有并發感染或治療不當,則多于發病后2-3周死亡。
慢性型病豬肺組織大部分肉變,肺臟有肝變區,并有黃色或灰色壞死灶,外面有結締組織,內含干酪樣物質;有的形成空洞,與支氣管相通。胸膜與周圍組織粘連。
疾病防治
1.預防
本病的發生與環境和應激有關。環境因素不佳,豬舍過冷、過熱、潮濕、擁擠,豬只長途運輸等都可降低機體抵抗力,從而誘發病情。平時應加強飼養管理,改善豬舍環境。對于引進豬只,應隔離1個月以上,確認健康后再合群。對于已經確診染病的豬只,應立即隔離治療,并對被污染的豬舍進行徹底消毒,同欄的豬,用血清或用疫苗緊急預防。
對豬群可進行疫苗的預防注射。采用豬肺疫EQ-630弱毒疫苗肌肉或皮下注射1ml,免疫期6個月。小豬于40-50日齡免疫注射1次,種豬一年注射2次。其他豬肺疫滅活菌苗、豬肺疫內蒙系弱毒菌苗、豬肺疫ta53活菌苗、豬肺疫c20活菌苗等可根據具體情況使用。
2.治療
豬肺疫屬急性敗血性傳染病,危害較大,發病較快,規模豬場發現此病時不宜治療,建議立即淘汰并及時消毒。若必須治療,可考慮抗生素與磺胺藥合用,如四環素+磺胺二甲嘧啶,泰樂菌素+磺胺二甲嘧啶則療效更佳。或用慶大霉素每千克體重1-2mg,10%磺胺二甲基嘧啶注射液每千克體重0.07g,每日2次肌肉注射。因病豬常表現為呼吸困難,因此不宜給其灌服藥物,一般以皮下或肌肉注射為宜。
多殺性巴氏桿菌易產生耐藥性,因此在使用抗菌藥物時應做藥敏試驗,并選擇數種藥物交替使用,連續用藥。可在用藥時配合使用豬肺疫高免血清,加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