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豬場的具體情況不同,選擇的飼養方式也不同。
豬場全進全出飼養模式已經被很好地證明,對于集約化豬場健康和生物安全具有重要貢獻作用。但是,全進全出系統可能對小型豬場實際生產和經濟效益有一些負面作用。
當有病原潛入或傳播到豬場,全進全出模式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不是所有系統或模式都是普遍適用的,在環境總體安全的情況下,全進全出模式可能也并不是適合所有的豬場。這就像諺語說的“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面”,對于影響生產效益或經濟效益方面,我們應該多一些備用方案。對于一些小型豬場,全進全出模式可能并不是最適合的。
1、何為全進全出模式?
全進全出模式,就是將日齡、體重相似的同一批豬通過相同的飼養階段,即同一棟豬舍(或同一個豬場)內的豬在同一天轉進,又在同一天轉出,不同批次豬只不能相互混合。豬只統一從一個飼養階段轉移到另一個飼養階段,如仔豬從產房轉移到保育舍,當這批豬轉移走后,產房欄舍要進行徹底的清洗消毒空置,直到下一批次豬只進來。
全進全出模式是切斷豬場疾病循環的重要措施,因為在豬舍內有豬的情況下,始終難以徹底干凈地沖刷和消毒。
實用性全進全出模式的運行,完全依賴于豬場欄舍條件和豬場規模大小,對于大型集約化豬場使用全進全出模式是有意義的,雖然同一批次豬只可能有不同年齡、不同位置,但此模式會要求保持一致的飼養進度。大型豬場有足夠人力財力,按生產計劃嚴格地把豬只根據生產階段進行全進全出,但對于小型豬場而言,人力財力比較缺乏,沒有足夠的人力來完成全進全出的工作,隨時可能去豬場最需要的地方,如產房母豬要分娩了,馬上需要人員去接產。
全進全出模式如果在室外實施的話,也很具挑戰性。為了保持每批次豬只絕對的隔離,可能需要空置2欄以上的圈舍,防止不同批次豬之間鼻子、嘴和糞便等的接觸。即便如此,養殖區域空氣的流通等也很難保證沒有相互傳染的風險。
2、經濟性
完全按全進全出模式運行,可能要求增加更多的欄舍,欄舍的大小和數量還需要和其他欄舍相匹配,總之,需要新增更多的投資和建設。欄舍在不同批次豬只進出之間,均必須空置數天。豬場老板可能會覺得這樣欄舍利用效率太低,可能會想其他更捷徑的辦法,如在豬只批次轉運期間,建一些小的隔離欄,看起來似乎隔離了,似乎符合全進全出模式要求,但天花板等并沒有隔離,如果空氣流動或糞池共享,疾病傳染的風險依然很大。
按批次的全進全出模式,資金流可能也有問題。在連續性的生產過程中,豬只有計劃有規律地被送去屠宰,必須有充足的資金作為周轉,不然必須等到這一批次豬只全部屠宰或賣掉,才有資金來源。如果有疫病的暴發,欄舍中的其他豬只感染病原的風險可能性更大。如小豬在保育舍的小單元中,死亡率可能會非常高,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3、生產性能
按照全進全出模式,相同生產階段的豬只在一起飼養。理論上應該是全部豬只一樣大小,但豬只個體有差異,常常發生豬群大小不一,均勻度差,倘若均勻度較差,將影響豬場整體生產水平。對于生產性能“掉鏈子”的豬只,在轉到生長育肥舍之前,可能就沒機會與其他豬只在同一營養水平和生長速度上,一旦轉到下一階段欄舍,可能更要為食物去打斗和爭搶。因此,部分專家或學者建議分配更多營養給這些均勻度較差的豬只,滿足它們的需求,使它們能夠盡快達到其他豬只的平均水平。
4、健康性
按傳統的經驗來說,全進全出模式剪斷了疾病傳播的途徑和阻止了疾病暴發的可能性。但病原存在于豬場的任意角落,對未來疾病威脅毫無準備的小豬而言,存在安全隱患。即使欄舍消毒做得十分好,但因病豬或帶毒豬能夠經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不斷向環境中排放病原,污染豬舍、豬欄。有些豬場固然在設計的時候是遵守全進全出模式設計,但因為生產方面存在問題,如存在生長遲緩或有些豬發病,可能在原來豬舍或一起轉到其他欄舍繼續飼養,而病豬或生長遲緩的豬帶毒量更高,毒力更強,所以更危險。部分小豬可能從母乳獲得部分母源抗體,如果周圍環境和豬只之間的病原不是很嚴重的情況下,小豬體內的母源抗體還是可以降低感染的風險。
5、總結
全進全出模式對于大型集約化豬場生產是有許多優點,特別是降低疾病傳播、改善生產管理和生產性能。然而,對于小型豬場,實行全進全出模式可能有一些不足之處。全進全出模式需要嚴格按生產計劃實施,如果小型豬場經濟發生危機,資金鏈斷裂,可能就沒有能力順利周轉。全進全出模式對于均勻度比較好的豬群來說是非常好的既定模式,但如果豬群中有比較小的豬只,銷售時可能會打一定折扣,如果豬群中有更大的豬只需等到其他豬只一起出欄,可能這些大的豬只再飼養,飼料轉換效率就偏低,將浪費大量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