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蟲病是一種世界性分布的人、畜共患的血液原蟲病,在人、畜及野生動物中廣泛傳播,有時感染率很高。豬弓形蟲病最早的報道是在美國俄亥俄州(1952年),繼之在日本以及其他許多國家也相繼有發生本病的報道。豬爆發弓形蟲病時,常可引起整個豬場發病,仔豬死亡率可高達80%以上。因此,目前豬弓形蟲病在世界各地以成為重要的豬病之一而受到重視。我國于1977年在上海發生的“豬無名高熱”,最后確診為豬弓形蟲病。
流行特點
本病自上世紀60年代傳入我國,經40多年,其流行特點不斷發生變化,由以往的暴發性流行到近年來以隱性感染和散發為主。當然也有局部的小范圍流行,但已很少見。
(一)暴發性是突然發生,癥狀明顯而重,傳播迅速,病死率高;
(二)急性型是同舍各圈豬相繼發病,一次可病10~20頭;
(三)零星散發是某圈發病1~2頭,過幾天另圈又發1~2頭,在2~3周內零星散發,可持續一個多月后逐漸平息;
(四)隱性型,即臨床不顯癥狀。目前大多數豬場已轉入此型。
臨床癥狀
據報道,在我國各地發生的弓形蟲病,其癥狀基本相同;而自然和人工感染的癥狀也基本相同。本病的潛伏期為潛伏期為3~7天,病程多位10~15天。
病豬體溫升高達40.5~42度,呈稽留熱(常發熱7~10天,精神沉郁)。
(一)呼吸困難,呈腹式呼吸,育肥豬有咳嗽、流鼻液,乳豬偶有咳嗽和流鼻液。
(二)耳尖、陰戶、包皮尖端、腹底的皮膚上出現出血性紫斑。乳豬明顯,往往有從耳尖向耳根推進或減退的情況,作為疾病輕重的標志(圖4)。育肥豬偶爾有此現象。
(三)體溫41℃~42℃以上,呈稽留熱型。
(四)乳豬可出現神經癥狀,如轉圈、共濟失調等。
(五)伏臥難起,迫起后步態不穩,個別關節腫大。
(六)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明顯。
(七)少吃或不食,精神沉郁。
(八)育肥豬和后備母豬大便可呈煤焦油狀血痢或呈無血的腹瀉。
(九)懷孕母豬可引起流產、死胎、畸形胎、弱仔,弱仔產下數天內死亡,母豬流產后很快自愈,一般不留后遺癥。
剖檢變化
(一)仔豬發病后2~3天,生長育肥豬發病5~7天,其體表毛根處有出血性紫紅色斑點;
(二)腹股溝、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外觀呈淡紅色,切面呈醬紅色花斑狀;
(三)肝大小正常或稍腫大,質地較硬實,表面散在灰紅色和灰白色壞死灶,切面有芝麻至黃豆大小的灰白色和灰黃色斑點;(圖5)
(四)脾腫大明顯,邊緣有出血性梗死;(圖6)
(五)腎外膜有少數出血點,表面有灰白色壞死小點及出血小點。
(六)肺間質增寬,小葉明顯,切面流出多量帶泡沫的液體,有的可夾有血液。肺表面顏色呈暗紅色,有的蒼白、有的布滿灰白色粟大壞死灶;(圖7)
(七)心耳和心外膜有的有出血小點;
(八)胸、腹腔液增多,呈透明黃色;
防治措施
(一)治療
對于弓形體病,只有磺胺類藥物有特效,其他抗生素無效,且使用時必須堅持嚴格的用藥原則:
1、劑量要足,首次劑量要加倍;
2、根據磺胺類藥物在體內的維持時間,嚴格按時用藥;
3、不能過早停藥,治療本病的一個療程需要5~7天,通常到第5天時,豬體溫下降,出現食欲,但此時不可停藥,必須繼續用藥1~2天,否則易復發,且復發后治療極其困難。
4、病重豬用磺胺6-甲氧嘧啶靜脈注射,藥效快,在暴發期可迅速控制病勢發展,用量0.5毫升/千克;待病情緩解后,可減少用藥次數,或改為口服療法。肌肉注射藥量大時,一定要采用多點、深部肌注,有利于藥物的吸收。
5、重癥病豬應對癥治療,如安乃近退熱、大輸液,并用萬特肺靈防止繼發感染。病情控制后應繼續治療1~2d。
(二)預防
1、注意平時對該病的預防,定期消毒滅鼠,清理環境衛生,防止家養和野生肉食動物對畜舍和家畜的接觸。
2、加強飼養管理,搞好舍內及周邊環境定期衛生和消毒工作,嚴格阻斷貓類及其排泄物對畜舍及飼料、飲水的污染。
3、平時要做好豬群防疫監管工作。對息有該病的家畜及一切排泌物必須嚴格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污染環境。
4、在該病的易發季節,每噸飼料添加1000g新附優特樂或300g達安,連喂1周,能有效地預防弓形體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