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有幾個同行總說:我們養(yǎng)的同樣是豬,為啥總比你少賣錢?這豬販子就是欺負人。我跟他們說是品種的事兒,可他們根本就聽不進去,這不,去年都畢業(yè)了。
我剛入行時,其實也不懂,母豬也是雜七雜八的品種,當?shù)仞B(yǎng)公豬的也就那么回事兒,長個睪丸能爬豬就是好公豬了。因為想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不想讓豬販掙我的錢,我的肥豬都是拉去屠宰場自己開肉的。(主要也是因為自己與屠宰場的關系,表哥以前開過屠宰場現(xiàn)在的老板也是表哥的朋友)豬販子是每天收豬,我是哪天豬少哪天去,因為下午四點以后,就知道待宰豬的數(shù)量是多還是少啦。哪天少老板就給我打電話,去了都能開個好價錢,但是因為豬的質量不好,掛膘的多,每次去都是最后一個開完,屠宰場里每次都是瘦肉率高,體養(yǎng)好的先開完,而且都是高價,膘厚的價低不說,還沒人愛要,肉販子說除了送學校食堂什么的,市場根本就賣不動著肥的,
肉是商品,是商品就的適應市場需求,于是下定決心更換品種,以前的雜種母豬淘汰,從種豬場里買回來二元母豬,和杜洛克公豬。產(chǎn)出的都是外三商品豬。從那以后,無論是自己去開肉,還是賣給豬販子都是當時的高價。
而且外三品種無論是料肉比和增重上,都比土雜豬有一定的優(yōu)勢。所以說,品種的改良和投入是必須的,也是合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