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家禽發(fā)生副傷寒的病原體是沙門氏菌屬的細(xì)菌,種類很多,已超過1000種。引起禽副傷寒的沙門氏菌常見的約有六、七種,最主要的是鼠傷寒沙門氏菌,其他如鴨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埃森氏變種、湯卜遜沙門氏菌及紐溫頓沙門氏菌等。
副傷寒病菌的抵抗力不強(qiáng),60℃溫度15分鐘即死亡。一般消毒藥物都能很快殺死病菌。病菌在土壤、糞便和水中的生存時間很長,鴨糞中的沙門氏菌能夠存活28周,土壤中的鼠傷寒沙門氏菌至少可以生存280天,池塘中的鼠傷寒沙門氏菌能存活119天,在飲水中也能夠生存數(shù)周,以至3個月之久。有些沙門氏菌在蛋殼表面、殼膜和雞蛋內(nèi)容物里面,在室溫條件下,可以生存8個星期。
本病在雞、火雞、珠雞、野雞、鵪鶉、孔雀等雉科禽類,鴨和鵝等游禽類,鴿、麻雀和芙蓉鳥等鳴禽類,以及屬于不同科屬的野禽均可感染,并能互相傳染。鼠類和蒼蠅等都是副傷寒病菌的重要帶菌者,在本病的傳播上有重要作用。該病的發(fā)生常為散發(fā)或地方性流行,3周以下易發(fā)生,呈急性敗血癥。帶菌動物是傳染本病的主要來源,糞便中排出的病原菌污染了周圍環(huán)境,從而傳播疾病。本病也可以通過種蛋傳染,沾染在蛋殼表面的病菌能夠鉆入蛋內(nèi),侵入卵黃部分。在孵化時也能污染孵化器和育雛器,在雛群中傳播疾病。
幼雛嗜睡呆立,垂頭閉眼,翅下垂,羽毛松亂,顯著厭食,飲水增加,水樣下痢,肛門粘糞,怕冷擠堆,喜近熱源。個別還出現(xiàn)神經(jīng)癥狀,有的突然倒地,頭向后伸,出現(xiàn)間歇性痙攣等。可見雛雞肝、脾充血腫大,有條紋狀或針尖狀出血或壞死灶,肺及腎充血。心包發(fā)炎,心包腔內(nèi)有纖維素性滲出物。出血性炎癥,盲腸內(nèi)含有干酪樣物質(zhì)。成年雞肝、脾、腎充血腫大,有出血性或壞死性腸炎、心包炎及腹膜炎、卵巢炎、輸卵管炎及泄殖腔炎等。
禽場發(fā)生本病以后,應(yīng)及時隔離病禽,盡快清除病死禽,進(jìn)行焚燒或深埋等無害化處理。每天用聚維銅碘對禽消毒1次,禽舍外運(yùn)動場用石灰水或氯捷(三氯異氰尿酸粉)消毒,每2天1次。患禽注射替奧福(頭孢噻呋鈉凍干粉針),按每千克體重5~6毫克,每天1次,連用2~3天。食槽、飲水器都用聚維銅碘按1:1000稀釋浸泡消毒后再用,有較好的防鼠效果,防治老鼠污染飼料及飲水。飼料中添加亞硒酸鈉維生素E粉,飼喂3~5天,飲水中添加電解多維(1:1000)、紫錐益毒清(100克兌水100千克)及富絡(luò)欣(氟苯尼考)(1O0克兌水150千克),連用5~7天。可選用土霉素、恩諾沙星、乳酸環(huán)丙沙星、慶大霉素、氟哌酸、卡那霉素、強(qiáng)力霉素、磺胺類等藥物進(jìn)行防治。但治愈后的家禽很可能成為長期的帶菌者,因此不能用治愈的雞做種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