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霍亂是由雞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常見的急性傳染病,本病常呈現敗血性癥狀,發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因此又稱雞出血性敗血病,簡稱雞出敗。該病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膚創傷感染,多發生于悶熱、潮濕的環境條件下,見于青年雞和產蛋雞,對產蛋性能影響較大。飼養管理不當、陰雨潮濕、通風不良等易引起發病和流行。急性流行時,往往晚上吃食好好的,第二天就突然死亡,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
1流行病學
本病常為散發性,間或呈流行性。家禽上最易感的是雞、鴨等,16周齡以下的雞一般具有較強的抵抗力。主要傳染源是由于引進了帶菌的家禽,被污染的雞籠、飼槽、水槽等都可能成為傳染源,雞群的飼養管理不良、內寄生蟲病、營養缺乏、長途運輸、天氣突變、陰雨潮濕、雞舍內通風不良以及斷料、斷水或突然改變飼料,都可使雞對禽霍亂的易感性提高。該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患病雞口腔、鼻腔和眼結膜的分泌物經直接接觸或空氣傳播的。被感染雞的死亡率通常是O-20%或更高,產蛋雞經常發生產蛋下降和持續性局部感染。
2臨床癥狀
以慢性呼吸道炎、慢性胃腸炎、肉髯水腫、關節炎為多見。在調查的82個病例中,病雞消瘦,精神萎頓,雞冠倒伏呈蒼白色。有呼吸道癥狀的有134例,占73 63%;有腹瀉癥狀的有101例,占55.49%;呈呼吸道癥狀的病雞主要表現為鼻孔有粘性分泌物流出,鼻竇腫大,喉頭積有分泌物。呈腹瀉癥狀的病雞,其糞便稀薄呈淺黃色、灰白色或綠色。有76例,占41.76%的病雞一側或兩側肉髯顯著8由大。有41例,占22.53%的病雞在腳或翼關節和腱鞘處,表現為關節腫大、疼痛、腳趾麻痹,繼而發生跛行。慢性病程可拖至一個月以上,生長發育緩慢和產蛋雞產蛋下降后很難恢復到發病前的狀態。
3病理變化
病雞的心冠脂肪、腹部脂肪可見小點出血。肺有充血或出血點。肝臟的病變具有特征性,肝稍腫,質變脆,呈棕色或黃棕色。肝表面散布有許多灰白色、針頭大的壞死點。脾臟一般變化不明顯,有少數病例稍微腫大,質地較柔軟。肌胃出血較為明顯,腸道尤其是十二指腸呈卡他性和出血性腸炎,腸內容物含有血液。有呼吸道癥狀的病例,可見到鼻腔和鼻竇內有多量粘性分泌物。有關節炎的病例,主要見關節腫大變形,有炎性滲出物和干酪樣壞死。肉髯水腫的病例,肉髯內有膿性干酪樣物質,或干結、壞死、脫落。母雞的卵巢明顯出血,卵泡上的血管充血程度不一,有時卵泡變形,似半煮熟樣。
4實驗室診斷
無菌打開新鮮的病死雞的胸腹腔,采集心血或肝、脾等組織
①組織觸片 直接涂片后,用美藍染色,鏡檢,視野中可見到卵圓形,有明顯兩極濃染的球桿菌,輕輕擺動視野在兩極之間可清晰地看出兩側的連線。在菌體周圍的清楚暈圈為莢膜。通常單個存在,調整視野后偶見成對或成短鏈狀。
②純培養形態將病料無菌接種于血清瓊脂平皿,置于37℃恒溫箱內培養18—24 h,進行觀察,菌落細小,呈半透明的露滴狀,不溶血。
③生化試驗能分解葡萄糖、半奶糖、果糖、蔗糖,產酸不產氣。不能分解乳糖、麥芽糖、肌醇、糊精和淀粉等。還原美藍,能產生靛基質。MR、vP反應陰性。不液化明膠,不產生H2S,不能運動。
根據病雞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可以初步診斷,經實驗室診斷后確診。
5防治與體會
對于發病的雞群應積極采取治療措施,可通過藥敏試驗選擇有效藥物進行全群給藥。經試驗磺胺類藥物、氟苯尼考、喹諾酮類對巴氏桿菌均有較好的療效。但由于抗菌素的使用不可避免造成機體的損傷和藥物殘留。
為更好地控制雞慢性禽霍亂,減少養殖業的風險,建議:
①加強雞群的飼養管理.嚴格執行雞場獸醫衛生防疫措施.采取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預防本病的發生是完全有可能的:
②對于常發、多發、易發的雞場,建議使用禽霍亂蜂膠滅活疫苗,該苗安全性能高,易于注射,無毒副作用,不影響產蛋.可有效控制該病的流行:
③建議在飼料中添加一些以中藥劑,進行預防;野菊花60克,石膏15克,加水250毫升煮沸,冷卻后兌水常讓雞只自由飲用;生葶藶子粉,雞每只每日1克,混入飼料中1次喂完,連喂3天。
④注意環境的變化,保證雞舍的通風,減少應激的產生,尤其是在更換飼料時,要注意漸進性換料,并在飼料添加復合多種維生素.增強雞只的體質和抗應激能力:
⑤加強雞場內外環境的消毒.一般選用1—2種不同的消毒藥交替使用,以每周2次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