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臨近年底,胡總的心情跟這冬日里的霧霾一樣,變得日益沉重。 去年這個時候,胡總的心情也不好。公司業務停滯不前,上市計劃也擱淺了。但有一天,胡總在網上看到了一篇文章,題目是“王明夫:人才奔騰,怒放生命”。看完之后,胡總仿佛腦洞大開,人才是根本,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太對了! 于是,胡總開始了“圈人”計劃。 憑著公司在業界的口碑,以及多年來市場份額老大的江湖地位,胡總很快為公司圈來了一大批人才,上至高管,下至技術工程師,甚至有一個十幾人的小公司都被整體收編過來了。 看著公司里人頭攢動,胡總心里好不得意,人才在手,業績不愁! 半年之后,胡總開始有點不爽了。 首先,人一多,問題就來了。以前沒有人敢直接跟自己講條件要待遇的,現在時不時的就有人來探口風: “老板,我的工資一直沒動了,年底是不是能調一調?” “老板,我們部門最近老加班,大伙兒都在問有沒有加班費呢!” “老板,這個單要談下來了,能不能多給幾個點?這可是個大單,我們費了不少勁!” 再有,現在公司出現了一些不好的苗頭。以前員工們做事情你爭我趕,現在做事你推我讓,還有的明顯出工不出力,在那磨洋工。 更讓人惱火的是,幾個勢在必得的百萬大單,也莫明其妙地丟了,項目上的客戶投訴也開始多了些,有幾個老的技術骨干還辭職了! 轉眼到了現在,胡總的眉頭更緊了。剛剛財務告訴他,今年合同額增長了10%,但是人工成本增加了50%! 人才有了,可是公司業績并沒有明顯提升。到底哪里出了問題? 理論: 其實,受類似問題困擾的不僅僅是胡總一個人。一直以來,許多企業家、老板都在思考,如何讓員工做出更好的業績?尤其是在當下艱難的環境下,如何做到這一點,好像更加困難了。沒人嗎?我招人了啊!沒激勵嗎?我漲工資了啊!怎么還不行呢?! 有一點不容我們置疑,那就是受到激勵的員工能夠創造更好的業績。到底什么東西能夠真正激勵員工,讓他們做出最好的業績呢? 很長時間以來,人們一直都在試圖破解這個難題。最新的生物學、神經科學、進化心理學等領域的跨學科研究結果發現,人類行為是由四種基本情感需求或驅動力決定的,這些需求的出現是人類進化的結果。保羅·勞倫斯和尼廷·諾里亞在《驅動力:人性如何塑造選擇》—書中闡述了這些情感驅動力:獲取,即獲得稀缺的東西,包括社會地位等無形的東西;理解,即滿足我們的好奇心,了解我們周圍的世界;結合,即個人和群體建立聯系;防御,即抵御外部威脅和推動正義。這些驅動力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基礎。 哈佛商學院的幾名教授尼廷·諾里亞、鮑里斯·格魯斯伯格等人對此理論做了一項深入的研究。他們調查了《財富》500強中300家企業的員工。對每個驅動力因素與員工激勵度進行了對比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任何一個驅動力只要稍有加強,員工整體激勵度就會出現相應的提升。但激勵度的大幅提升還是來自對所有四個驅動力的整體影響。如果一家企業能夠協調滿足全部四種驅動力,就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員工的整體激勵度。如果其中一個驅動力比較弱,那么即使其他三個驅動力都很強,員工的整體激勵度也會大打折扣。 答案似乎要揭曉了。要想激勵員工,應該從上面這四個驅動力入手。怎么應用到我們的管理實踐呢?我們可以采取哪些行動來滿足這四個驅動力,從而提高員工的整體激勵度呢? 實踐: 胡總最終請來了咨詢公司。 經過一番細致的調研和分析,顧問們給胡總開出了如下藥方: 1、重新設計獎勵機制——基于“獲取”的驅動 每一個員工都會努力去獲取一些稀缺的東西,以此提高自己的幸福感。這個驅動力得到滿足,員工就會感到高興,反之就會不滿意。這種獲取不僅是金錢上的,還表現在名譽、地位等無形的情感體驗上。 獎勵制度是實現這一驅動力的最好工具,但在胡總的公司運用得卻并不好。員工的薪酬收入大部分是固定的,只有年終有一個雙薪,與項目運作的成敗、好壞、回款、客戶評價等都沒有關系。而職位晉升,只有這樣一個路徑,剛入職是助理,然后是工程師,再往上是項目經理,再往上是部門經理,理論上可以再升到副總,不過還沒有人做到過。 顧問們重新設計了公司的薪酬分配制度,將原來的固定收入為主的薪酬結構改成了固定+浮動的結構,浮動收入與績效表現緊密掛鉤,不僅是個人績效,還有整個項目運作的績效。 另外,重新設計了職位晉升制度,表現好的員工不僅可以增加獎金,而且還有機會獲得職位的晉升。職位晉升設置了專業和管理兩條通道,其中專業通道上設計了諸如初級工程師、中級工程師、高級工程師、資深工程師等序列,每個序列還劃分了更多的級別和檔位,明確了晉升的資格要求,只要達到條件,就可快速晉升,以讓員工獲得“成長”的快感。 2、重塑組織架構——基于“理解”的驅動 當員工所做的工作具有挑戰性,并能讓他們成長和學習的時候,他們就會受到激勵。而當他們所做的工作看起來毫無價值或毫無前途時,則會士氣低落。正是由于“理解”這個驅動力,員工才渴望做出有意義的貢獻,讓人充滿激情。 滿足“理解”驅動力的最佳途徑是設計出有意義、有樂趣且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為此,顧問們建議公司打破目前的職能式組織架構,建立以項目制為單元的新的組織形式。過去的工作流程是按職能劃分部門,一個完整的項目由不同的職能部門切割完成,導致沒有人對項目整體結果負責。同樣,員工只了解和熟悉自己所在部門的工作流程,對其他部門的工作知之甚少,缺乏通曉全項目流程的全面型人才。 新的項目制組織下,所有的業務流程被重組到一個個項目小組中,每個項目小組負責項目的全流程運作,對提交給客戶的最終結果負責。在這種模式下,來自不同職能部門的員工能夠相互學習,掌握原來不具備的知識和技能,積累全項目運作經驗和能力。 3、創建企業文化——基于“結合”的驅動 人們一般都會與父母、親屬或種群建立密切關系,而且這種關系會擴展到更大的群體,如組織、社團和民族。“結合”驅動力得到滿足,人們就會產生熱愛、關懷等強烈的積極情感;反之,則會出現孤獨、憤世嫉俗等消極情感。在工作環境中,當員工為自己是組織的一員而感到自豪時,他們的激勵度就會大大提高。 要滿足員工關于“結合”驅動力,培育強烈的組織情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一種促進團隊合作、協作、開放和友誼的文化。 顧問們建議公司先從文體活動入手,以有形的文化活動帶動無形的文化理念建設。成立多個興趣小組,如籃球、足球、羽毛球、健身、長跑、瑜珈等,并定期開展活動,公司提供相應的活動經費支持。從文化活動中營造組織氛圍,增強員工的歸屬感和團隊感。 4、制度建設——基于“防御”的驅動 面對威脅,保護自己,這是人類的天性。對于職場上的員工來說,它不僅表現為攻擊性或防御性的行為,還表現為尋求建立一系列制度來推動正義、明確目標和意圖。這種驅動力得到滿足后,員工會得到安全和自信,否則就會產生恐懼、憎恨等強烈的消極情感。 建立公正、透明、可信的制度管理體系,有助于滿足員工的“防御”驅動力。顧問們幫助胡總的公司重新梳理了各類管理制度,在制度的修訂過程中廣泛征求員工的意見,最后制作成管理手冊,讓每個員工閱讀和知曉。同時強調,制度一旦頒布,必須嚴格執行,老板也不例外。 結語: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企業招來了人才,只是第一步。只有建立好的企業生態系統和組織成長環境,讓人才能夠在組織中獲得激勵的正能量,才有可能真正實現人才奔騰、怒放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