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 又稱禽單核細胞增多癥(AL),由李氏桿菌(LM)引發(fā)。該菌廣泛分布在自然界中,尤以溫帶地區(qū)。它是革蘭氏陽性球桿菌,為細胞內(nèi)寄生菌,宿主殺滅它依賴于細胞免疫。該菌在青貯飼料、干草和土壤中可長期存在。對熱抵抗力較低,對食鹽耐受性強,一般消毒藥能使之滅活。
二、流行特點
火雞、雞、鴨、鵝和金絲雀對本病敏感。各種年齡的禽都可感染本病,雛禽最易感。該病多發(fā)于3~5月份。帶菌動物是本病的傳染源,易感禽經(jīng)消化道、眼結(jié)膜、呼吸道和受傷皮膚而感染。病原體常由糞便和鼻分泌物排出,污染的飼料、水源和吸血昆蟲為傳播媒介。營養(yǎng)不良,氣候驟變,抵抗力低下,其他疾病感染均可誘發(fā)本病。本病多散發(fā)或呈地方流行,發(fā)病率低,致死率高(52~100%)。
三、主要癥狀
為敗血癥狀。病初精神萎頓,減食或不食,腹瀉,冠、髯發(fā)紺,羽毛蓬松,兩翅下垂。喜臥伏或亂跑,尖叫、仰頭,全身抽搐。嚴重脫水,皮膚暗紫色,短期內(nèi)死亡。病程較長的有共濟失調(diào),仰頭或斜頸等神經(jīng)癥狀。成鴨兩腳麻痹,幼鴨有結(jié)膜炎。雞常與雞白痢、雞白血病、寄生蟲病等合并發(fā)生,使癥狀復雜化。
四、剖檢特征
腦膜和腦血管充血,心肌變性和壞死,心肌、心包充血、出血。鴨的心外膜有出血點,多數(shù)有急性卡他性胃腸炎。雞的肝臟腫大,呈土黃色或綠色,并有黃白色壞死灶和深紫色淤斑,質(zhì)地柔軟如海綿狀。膽囊腫大,充滿膽汁。心包積液增多,腹腔有大量血液。脾臟腫大,呈黑紅色,肺氣腫,腎腫大有炎癥。腺胃、肌胃和腸粘膜出血,有卡他性炎癥。
五、實驗室診斷
細菌分離和鑒定:取病禽血液、肝、脾、腎、腦和骨髓做成涂片或觸片,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陽性球菌,菌端鈍圓,菌體呈單個散在V字形或并列成短鏈,無芽胞,偶有鞭毛,能運動,無莢膜,即可初步診斷。
取病料接種于兔血瓊脂平板上,菌落周圍有溶血環(huán);葡萄糖血清肉湯培養(yǎng)呈均勻渾濁,有顆粒狀沉淀,不形成菌環(huán)或菌膜。能發(fā)酵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產(chǎn)酸不產(chǎn)氣。不液化明膠,不形成吲哚,不分解尿素。
血清學診斷用瓊脂擴散試驗(AGP)、血凝抑制試驗(HIA)、免疫熒光試驗(IFA),用單克隆抗體檢測病原菌或用核酸探針技術(shù)檢測本菌,十分敏感、特異、準確,且縮短檢測時間。
六、防制要點
(1)加強飼養(yǎng)管理,喂全價料,禽舍定期消毒。尤其要加強育雛期的管理,提高機體抵抗力。更換墊料,保持飲水和環(huán)境衛(wèi)生。
(2)嚴格隔離病禽,及時處理死禽。
(3)對病禽可用氨芐青霉素、鏈霉素、新霉素、喹諾酮類藥。慶大霉素每只雛禽5000~10000單位,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用2~3天。頭孢拉定給禽混飲,1克藥加水10~15千克,每日2次,連用3~5天,拌料藥量加倍。對合并感染的病毒病或細菌病,應盡早發(fā)現(xiàn),做好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