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鴨場飼養53日齡山麻鴨300羽,2004年5月11日晨養鴨戶在喂料時,發現7個料槽中有部分鴨料剩余,沒引起重視,投料后即去整理工具,準備去購運飼料。中午去喂料時發現有2羽麻鴨死亡在地,至傍晚天快黑時又發現6羽麻鴨死亡,細看鴨群中有幾羽麻鴨甩頭搖頸,有3羽麻鴨行走無力,少許跛行。5月12日晨發現有16羽麻鴨死亡,鴨舍內地面見有黃白稀糞。養鴨戶意識到該群鴨可能染上疫病,就近求診。
一、臨床癥狀
經觀察檢查,病鴨精神不振,羽毛松亂,有的頭縮在翅下,離群呆立,閉目打瞌睡。有的病鴨口和鼻有粘液流出,呼吸困難,引口呼吸、搖頭。鴨舍地面有白色、銅綠色腥臭稀糞。有的病鴨行走無力、跛行。觸摸病鴨嗉囊空虛,可視肛門口粘有黃白稀糞。
二、剖檢病變
剖檢病死鴨,可見眼結膜充血發紺,鼻腔粘膜充血。心色液增多,呈淡黃色透明狀,心色膜、心冠脂肪有出血點。肺有炎癥、氣腫和出血性病變。肝臟腫大,呈土黃色,質地脆弱,表面有灰白色針尖狀的壞死點。膽囊腫大。腸系膜充血,十二指腸、直腸粘膜充血、出血。肌肉、皮下脂肪、腹膜可見有小出血點。
三、應急處理
1。緊急治療:根據所觀察的臨床癥狀,分析剖檢病理變化,初步診斷為鴨禽亂。立即挑出鴨群中46羽體況有異常疑似患病的鴨只,進行隔離,先進行藥物治療:用青霉素鈉80萬單位、硫酸鏈霉素100萬單位,溶于10毫升生理鹽水中,每羽鴨肌肉注射1毫升,每天2次。采取病死鴨肝臟和脾臟,置經75%乙醇消毒后的廣口瓶中,返單位進行實驗室檢查。囑咐鴨主對鴨舍內外場所用0.5%百毒殺進行帶鴨消毒。
2.病死鴨無害化處理:把病死鴨收集放進不漏水的塑料膜袋中,扎緊袋口。置備箕中,抬至遠離人家、道路、水源地的后山,挖1.5米深土坑,撒進3—4厘米厚的石灰后,投入病死鴨,再撒上3—4厘米厚石灰,填上打實,上插置有“病死鴨掩埋地、禁止開挖”告示牌。場地、用具用3%燒堿噴灑消毒。參與掩埋人員雙手、膠鞋用0.2%新潔爾消毒。
四、實驗室檢查
1.涂片鏡檢:無菌采取病死鴨肝臟組織涂片,用瑞氏法染色,鏡檢可見有短小、明顯兩極著色的桿菌。
2.動物接種:將病死鴨肝臟、脾臟磨碎,用生理鹽水制成20%乳劑,以每羽0.5毫升的劑量經肌肉注射16天的健康小鴨2羽,其結果:2羽接種試驗小鴨在19—25小時死亡。
五、診斷
首先排除患鴨瘟的可能。該患病鴨臨床上未出現神經癥狀和頭頸腫脹等現象,剖檢未見鴨瘟特征性的在食道粘膜有出血點,有灰黃色假膜覆蓋或潰瘍,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水腫和壞死的病變。
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解剖變化特征,實驗室檢查,確認為鴨多殺性巴氏桿菌病。
六、治療
1.按緊急治療所使用的藥物和劑量繼續用藥治療3天。
2.喂服土霉素粉劑,按每50公斤飼料加入土霉素50克,連喂7天。
在采取緊急治療1天后,疫情已大部分得到控制,未再見有病鴨死亡,繼續用藥3天后疫情已全部得到控制。
經上述治療后,5月17日回訪,鴨群已趨正常。
七、預防
1.消毒:鴨場場地、鴨舍、墻壁、窗、門、用具用1:500百毒殺進行帶鴨消毒,每天1次,連用7天。鴨場人口處設立消毒池,消毒液可用2%燒堿或1%菌毒敵或0.1%一0.2%消特靈,凡進入鴨場人員,要換鞋并經消毒池消毒,雙手經消毒液0.1%新潔爾滅溶液洗手消毒。
2.疫苗接種:于5月18日使用山東濱州畜牧獸醫研究所生產的禽霍亂蜂膠滅活疫苗,按使用說明書說明每羽胸肌注射1毫升。
鴨霍亂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本病的流行無明顯的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其是在氣溫驟降多變,陰雨寒冷環境中,飼養管理不良,機體對病原體的抵抗力下降的情況下,易發本病。因此,飼養者應采取完善的飼養管理措施,做好防潮、防寒、降溫工作,為鴨群正常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
由于該病發病急,死亡快,在作出初步診斷后,應據初診結果,先進行緊急治療,不可等實驗室檢查確診后再給藥施治,以免貽誤時機,造成更大的損失。
與此同時,應增強防疫意識,防患于未然。鴨場不允許外人隨意進入。無論何人進入鴨場,都必須經消毒,更衣換鞋后,方可進入。鴨場不從有疫情鴨場引進雛鴨或種鴨,引進鴨群后應隔離飼養30天,待確認無病后才能入場內。平時應定期對鴨場場地、欄舍進行消毒。引進鴨場的雛鴨、種鴨應在當地畜牧獸醫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按免疫程序及時進行免疫接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