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實踐表明:發生呼吸系統病多數是因環境因素控制不好造成,要重視環境控制,實現標準化規范化管理。要養好雞,防好病,必須克服“只抓病原,不考慮不良的環境因素的影響,就病論病的缺陷”。
1、保證合適的溫度(雞背高)防寒保暖。一周32℃~33℃, 二周31℃~30℃, 三周29℃~27℃, 四周26℃~24℃,五周后保持在23℃~21℃。保持穩定,每天降0.3℃~0.4℃。后期不高于26℃,不低于19℃。22℃~24℃是最佳生產性能溫度。冬季不能低于標準溫度曲線下線3℃。看雞施溫。
2、保證合適的濕度。1~10日齡65%~70%;11~30日齡60%~65%;31~40日齡55%~60%;41日齡以后,50%~55%。極限<40%,>75%,過高過低都不可。合適的濕度有利于防止雞體散熱,對小雞有好的保溫作用。第一周濕度不足要加濕。濕度過低會影響空氣質量,按要求控制。一般濕度提高10%,相當于增加體感溫度1℃,大雞生長期不可高濕。
3、控制好空氣的質量。二氧化碳<0.15%,進雞舍不發悶;氨氣<20ppm,進舍無刺激眼、鼻感覺;一氧化碳<10ppm,雞舍無煤氣味;氧氣>19%,舍內空氣有清新感;濕度>50%,進舍唇不干;<75%,進舍皮膚無粘感,無粉塵,空氣在光照下透明無塵影。空氣質量差會誘發呼吸道病。通過適當的通風、調節濕度來解決,應用微生態制劑控制氨氣的產生。
4、合適的密度。密閉雞舍按不同屠宰體重計:出欄1.8千克,17只/平方米;出欄2千克,15只/平方米;出攔2.2千克,13只/平方米;出欄2.6千克,11只/平方米。網上平養和立體籠養時的密度可比地面墊料平養高出30%,可控制在30 千克/平方米。但必保證采食和飲水位 。開放式雞舍因自然通風,雞群密度不應超過20~22千克/平方米。密度大雞舍環境差,也影響生長。
冬季確保正確的通風,防受寒感冒要求:保證最低通風量,防缺氧,每千克每分鐘0.0155立方米。同時防風速過快降溫,防受寒感冒。1~3周保溫為主,適時換氣,采用橫向通風,負壓0.05,風速小于每秒0.4米;4周~出欄,保溫與通風結合,采用過渡式通風,負壓0.06~0.07,風速小于每秒0.6~0.8米。
冬季通風方式的運用
① 橫向通風:指開啟側風口和側風機進行通風。具有保溫換氣的作用。1~3周齡,雛雞日齡小、皮薄、毛細短、皮下脂肪少,不保溫,需人工保溫。此間應以保溫為主,適當換氣。采用橫向通風。
②過渡式通風:指由側風口 進風,開啟部分側風機和縱風機。具有保溫、通風的作用。3周齡后的雞,日齡日漸長大,物質代謝增加,需氧量多,對溫度仍有要求,需在保溫同時,進行通風。采用過度式通風。依不同要求,按環境溫度、存養量、體重用不同的通風量,要有靈活性,但必保最小通風量。最小通風量:為0.0155米3/千克/分,可保證雞體需氧的最低供氧要求。
雞舍發悶缺氧的問題:通風量不足,不能保障最低需風量導致缺氧。開風機多,開風口小,空氣進入的少,排出快,缺氧,雞舍發悶,因負壓高風速快,雞也易受涼。有的雞舍后端風口關閉,缺乏新鮮空氣,前端污齪空氣向后,雞吸入污齪空氣后易發呼吸道病,而且舍后端發悶。也有的雞舍上端無山墻風口,前端形成無風區,此區缺氧,發悶。
解決:按需通風,不能為保溫而減少通風;注意側風口面積與風機面積要匹配,風口面積:風機面積=3:1;為調節上下溫差,可減小靠風機的風口,但不能關閉;在上端山墻安風口、小型風機正向通風。
合理應用光照程序,保證光照強度。光照程序要考慮肉雞生長發育需要 。合理的程序是:1日齡:24小時光照,30~60勒克斯;2~7日齡:22小時光照,20勒克斯;8~21日:18小時光照 10勒克斯;21天到出欄,每天增加1~23小時,光照10勒克斯。按高2米、間隔4米交叉安裝,一舍三線,最好有燈罩。要常檫凈表面灰塵保持潔凈。有窗雞舍除有寒流外,白天不用遮窗,可接受陽光照射,晚上開燈并遮窗防寒。
在肉雞養殖生產中只要抓好飼養管理,控制好環境,減少應激,提高雞的抵抗力,消除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保持潔凈,雞病發生會減少,養雞會取得好的成績,獲得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