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傳染性支氣管炎(IB)是由冠狀病毒引起的雞的一種急性、接觸性傳染病,世界范圍內發生,是國際獸醫局及我國規定的B類傳染病之一。由于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IBV)能夠感染所有日齡的雞,并且導致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的損傷,因而現實生產中IB往往是通過呼吸道疾病、腎臟損傷引起肉雞、蛋雞、種雞的生長性能下降、死淘升高、產蛋量及蛋殼質量下降等,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IBV屬于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的家族成員,該病毒呈球形,有囊膜,病毒粒子的直徑大約為90-120nm。其囊膜上有呈規則排列的長度約為20nm的棒狀纖突蛋白,因而病毒粒子的外觀似皇冠狀,故稱冠狀病毒。IBV的核酸類型為不分階段的單鏈RNA。
IBV可在9-11日齡雞胚內、器官培養的雞胚氣管上皮以及雞胚成纖維上皮細胞中生長。值得注意的是IBV的血凝特性和干擾作用,未經胰酶處理的IBV不能凝集雞紅細胞,胰酶處理的IBV雖能表現血凝現象,卻是非特異的。只有經過I型磷脂酶C或神經氨酸酶處理的病毒,才具有特異的血凝性。IBV能干擾雞新城疫病毒在雛雞、雞胚和雞胚腎細胞培養物內的復制,而腦脊髓炎病毒又能干擾IBV在雞胚內的復制。
對熱和常用消毒劑均比較敏感。大部分IBV 56℃ 15min,45℃ 90min可被滅活。有報道表明,室內病毒春季能存活12天,冬季為56天。IBV對乙醚敏感,但有些毒株能在20%乙醚中,4℃ 條件下存活18h。50%氯仿和1%去氧膽酸鈉可破壞IBV的感染性。在正常情況下,使用普通消毒劑便可殺滅IBV。
雞是IBV的唯一自然宿主,各種日齡的雞均可感染,但幼齡雞表現嚴重,能夠引起死亡。隨著日齡的增長,對致腎炎、輸卵管病變和死亡的抵抗力增強。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氣候寒冷的季節多發。飼養管理水平對本病的發生有一定的影響,各種應激都是本病發生的誘因。
傳染源及傳播途徑
病雞和康復后的帶毒雞是主要的傳染源。傳播途徑為氣源性傳播,主要是通過帶毒飛沫經呼吸道水平傳播,不經種蛋垂直傳播。本病傳播迅速,一旦感染,很快播及全群,通常情況下48h便可出現癥狀。
潛伏期及帶毒情況
潛伏期:人工感染18-36h,自然感染約為36h。雞群感染后14周可從盲腸扁桃體,20周可從糞便中分離到病毒。1日齡接種后,19周齡時,仍可從氣管和泄殖腔中分離到病毒。
臨床表現與剖檢癥狀
由于IBV對組織的親嗜性、損害的主要器官存在差異,因而IBV的臨床表現多樣,主要可分為呼吸型、生殖型、腎型、腺胃型和變異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