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大型豬場較少發生傳染性萎縮性鼻炎(后簡稱豬萎鼻)。但是在一些中小型豬場中,豬萎鼻卻經常發生。這些豬場無一例外的是環境不好,保溫與通風的矛盾突出,舍不得淘汰有萎鼻的母豬,或者得了萎鼻卻不愿意去凈化。尤其是到了冬季,密閉式的豬欄中更容易發生該病。豬萎鼻(Swine infectious atrophic rhinitis,簡寫為AR)是由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和(或)產毒性多殺性巴氏桿菌引發的一種慢性呼吸道傳染病。特征為出血與變形性鼻炎、臉部變形、鼻甲骨發生萎縮以及嚴重的生長遲緩。如果存在其他病原,極易發生繼發感染。臨診癥狀主要是不斷地噴嚏、鼻衄、顏面變形、鼻歪斜、生長受阻和飼料轉化率下降。同時,病原損害呼吸道的正常結構(通常稱為疾病侵入呼吸道的第一扇門)和功能,使豬體抵抗力降低,極易感染其他病原,誘發PRDC(呼吸道病綜合征),增加豬場的死淘率。該病多發生于2~5月齡的豬。研究證明,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Ⅰ相菌)單獨并不能引起漸進性豬萎鼻發生,但與多殺性巴氏桿菌毒素源菌株莢膜血清型A或D株聯合感染SPF豬和無菌豬,能引起鼻甲骨嚴重損害和鼻吻變短。直接用多殺性巴氏桿菌D或A型株的毒素,單獨給健康豬接種,也可以發生豬萎鼻和嚴重病變。各種應激、營養不良、管理不善以及繼發的細菌如副豬嗜血桿菌與綠膿桿菌等均可加重病情。據實驗室檢測,引起豬萎鼻的多殺性巴氏桿菌,絕大多數屬于D型,它們能產生一種耐熱的外毒素,毒力較強。用此毒素接種豬,可復制出典型的豬萎縮性鼻炎(AR);少數屬于A型,多為弱毒株,不同型毒株的毒素有抗原交叉性,其抗毒素也有交叉保護性。自然條件下各種年齡的豬均可感染,但最常發生于2~5月齡的豬。出生后幾天至數周的仔豬感染發生鼻炎后多能引鼻甲骨萎縮;較大的(70KG以上)豬感染時,可能不發生或只產生輕微的鼻甲骨萎縮,但是一般表現為鼻炎癥狀,癥狀消退后成為帶菌豬。 病豬和帶菌豬是主要傳染來源。病菌存在于上呼吸道,通過噴嚏打出的飛沫傳播,呼吸道感染并定植于上呼吸道。本病的發生絕大多數是由患病的母豬或帶菌豬傳染給仔豬的。不同年齡豬只混群,再通過水平傳播,擴大到全群。昆蟲、污染物品及飼養管理人員,在傳播上也起一定作用。所以,健康豬群如果不從病豬群直接引進豬只,一般不會發生本病。本病雖然在豬群中傳播速度較慢,多為散發或呈地方流行性,但是如果飼養管理條件太差,潮濕,陰冷,通風不良,飼養密度過大或豬群存在其他條件致病病原(如藍耳病、圓環病毒、野毒偽狂犬、副豬嗜血桿菌、鏈球菌等)的時候,會加重本病的演變過程,甚至發生災難性的死亡。本病類似于豬肺炎支原體的地方是,感染與發病的日齡完全不同,豬只都是早在哺乳期就通過母豬垂直傳播,但卻在保育期間或者之后才開始打噴嚏?;钾i鼻癢拱地,或因為癢而到處亂擦,甚至留下血跡,鼻部流出的分泌物,開始是透明黏液樣,繼而變為黏液或膿性物,甚至流出血樣分泌物,或者鼻血;鼻炎的同時,眼結膜發炎,從眼角不斷流淚,與粉塵一起粘合,在眼眶下部形成半月形的淚痕濕潤區,呈黑褐色斑痕,通稱為“淚斑”,這已經成為豬萎鼻的示病癥狀。病豬一般不發燒,但生長發育遲滯,成為同群中差異很大的瘦、僵豬。本病的感染途徑母仔間垂直的傳染,通過噴嚏飛沫傳染給仔豬。大小豬混養時,又橫向傳染給其他仔豬,傳播范圍逐漸擴大。加上為了保溫而密閉式的飼養,則更加厲害。另外可通過引種傳到另外豬場。因此,要想有效控制本病,必須執行嚴格的萎鼻凈化措施:1、改善飼養管理條件,實行全進全出,實施三度一通的管理(溫度、濕度、密度、通風),防止各種應激因素的發生(可在保育豬飼料中添加武漢回盛的綠益態,每噸料加一公斤),嚴格執行消毒衛生防疫制度(回盛公司的統牌消毒水最適合細菌性病原的消毒,1:400即可。)。2、決不從豬萎鼻陽性場引進種豬。其他引進的種豬也要進行嚴格的隔離觀察與馴化措施,以防止本病傳入本場。保持或建立豬萎鼻的SPF場。3、淘汰所有出現癥狀的種豬,對于沒有癥狀的母豬,則實施產前免疫,依情況從產前兩次免疫逐漸減少到一次。直到豬場沒有萎鼻發生。對于生長豬,要嚴格淘汰出現癥狀的豬只,而可疑的豬群,則采取隔離飼養,并實施嚴格的全進全出制度,禁止大小豬混養。3、藥物處理:對于種豬群,可以每個月全群投藥一次,可以考慮用武漢回盛生產的新附優特樂,每噸料一公斤,或者均崩1公斤(10%穩定的阿莫西林)+達安500克(62.5%磺胺氯噠嗪鈉+12.5%TMP超微粉,可以飲水投藥),每次7~10天。生長豬群可從保育開始投藥控制,同樣用以上的兩個方案,或交替進行,均可有效地防止病情加重,有效地緩解癥狀,減少飛沫傳播,防止水平傳播,最終實現豬萎鼻的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