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鳥蛇線蟲病俗稱包包病,又稱鴨絲蟲病是由鳥蛇線蟲寄生于鴨的皮下組織所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本病主要侵害雛鴨,在流行地區發病率甚高,嚴重感染時常造成死亡,對養鴨業危害極大。 本病分布于北美、印度以及我國的臺灣、廣東、福建、江蘇、安徽、廣西和四川等地。寄生于家鴨皮下結締組織的鳥蛇線蟲有兩種即臺灣鳥蛇線蟲和四川鳥蛇線蟲,但常見的主要是臺灣鳥蛇線蟲。 ? ? 1.病原及流行特點 臺灣鳥蛇線蟲屬胎生型線蟲。蟲體細長呈白色、稍透明。角皮光滑,有細橫紋,頭端鈍圓,口周圍有角質環,有兩個頭感器和14個頭乳突。食道由位于前方的短的肌質部和位于后方的長的腺質部組成。雄蟲長6毫米,尾部彎向腹面。交合刺1對,左側長0.192毫米,右側長0.140毫米。引器呈三角形。雌蟲長100~240毫米,尾部逐漸變為尖細,并向腹面彎曲,末端有一個小圓錘狀突起。蟲體尚未完全成熟時,可見有生殖孔,位于蟲體后半部,子宮向前后伸展;蟲體充分成熟后,生殖孔即萎縮而不易察見蟲體內的大部分空間為充滿幼蟲的子宮所占據。幼蟲纖細,白色,長0.39~0.42毫米,幼蟲脫離雌蟲的身體后,迅速變為被囊幼蟲。被囊幼蟲長0.51毫米,尾長占蟲體的1/5,尾端尖。 本病主要侵害了3~8周齡的雛鴨,成年鴨未見發病,也不侵害其他家禽。在被臺灣鳥蛇結蟲污染的含有劍水蚤的稻田、池塘或溝渠中放養雛鴨時,即可引起感染。 本病有明顯的季節性,通常在6~10月份水溫高、劍水蚤大量繁殖的季節發病率高。 ? ? 2.生活史 成蟲寄生于鴨的皮下結締組織中,纏繞似線團,并形成如小指頭大小的結節?;疾科つw逐漸變得緊張淺薄,最終為雌蟲頭部所穿破。當蟲體的頭端外露時,充滿其體內的滿含胎蟲的子宮便與表皮一起破潰,漏出乳白色液體,其中含有大量活躍的幼蟲。鴨在水中游泳時,大量幼蟲即進入水中。排出幼蟲后的雌蟲尸體殘留在宿主皮膚的穿孔部,漸次變成暗色,最后自宿主的皮膚上脫落。進入水中的幼蟲,被中間宿主??劍水蚤吞食后,進一步發育再穿過腸壁,移行至體腔內發育;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幼蟲卷曲,停止活動,發育到感染性階段。當含有這種幼蟲的劍水蚤被鴨吞咽后,幼蟲即從蚤體內逸出,進入腸腔。最后經移行而抵達鴨的腮、咽喉部、眼周圍和腿部等處的皮下,逐漸發育為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