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我國養牛業盡管發展較快,但與世界養牛先進的國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如下:
(1)我國地方牛生產性能低:
在發達國家,多飼養專業性商品牛,生產性能很高。如利木贊、夏洛來、海福特等向用牛,體成熟早,生長發育快,產肉率高,周期短,效益大。一般公牛周歲重400~450公斤,高者達500公斤以上,10~14月齡可出欄,日增重1000~1200克,經育肥,屠宰率可達65~70%,凈肉率55~60%,料重比為5~6:1,且脂肉間層,能生產高檔牛肉。我國地方黃牛多以役用為主,產肉性能較差,公牛周歲重僅有200~250公斤,一般2~2.5歲出欄,日增重500~600克,屠宰率50~55%,凈肉率45%左右,料重比多在8:1。所以,除在保種地區繼續選育提純外,需引進優良品種進行雜交改良,以提高其生產性能。
(2)飼養管理水平差:
在發達國家,養牛規?;?、機械化程度很高,且根據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營養需要給以全價飼料,并輔以科學管理,以充分挖掘其生產潛力。如美國辛普洛養牛公司,每個養牛場年出欄育肥牛 10萬頭,管理人員僅有 30~50人,且達到了規范化、工廠化生產。而我國多為一家一戶的分散飼養,或小規模的集中育肥,多處于“有么喂么”的粗放飼養管理狀態,生產周期長,經濟效益差。今后須逐漸走規?;⒖茖W化飼養的路子,以提高商品率和經濟效益。
(3)社會化服務體系不配套:
在發達國家,養牛生產的社會化程度很高,服務體系健全,如飼料供應,疫病防治,檢疫運輸,一直到加工銷售,能配套服務。這樣,解決問題及時,可解除生產中的一些后顧之憂。目前,我國的養牛業尚處于“各自為戰”的自給自銷狀態,服務配套體系不健全,生產無保證。今后需要加強對養牛生產的領導和建立健全服務體系,以保證養牛業的順利發展和實現向商品化的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