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鱉先養水,養水先養泥,說明底泥的管理和改善對養鱉來說至關重要,而在水產養殖特別養鱉生產過程中,對底質底泥的改善管理往往是忽略、輕視的。
池塘底泥主要是殘存餌料、養殖動物糞便及動植物尸骸等有機物的沉積物,池塘底層又經常處于缺氧狀態。而有機物質的完全降解,多數需要有氧狀態下進行,缺氧狀況有機物質難以徹底分解,產生大量有害的中間代謝產物,這些大量的有害產物充斥在底層底泥里,對池塘養殖水質環境是個非常大的隱患,對與底層底泥關聯更為密切的鱉來說,更是貽害無窮。如果在這些大量的有害產物充斥的底層底泥里越冬冬眠6個月之久的鱉來說,可以說是個災難。
池塘底質底泥改善管理的三項措施:
1、利用底棲生物對底泥的改善凈化作用
大家所熟知的底棲動物,如田螺、河蚌、顫蚓等,都是利用底泥里有機物而生存的。如顫蚓的代表種—水蚯蚓,通常生活于水深0.3~4米的泥土中,吞食泥土,同時從淤泥中攝食有機腐屑、細菌以及底棲藻類,有時也吃絲狀藻類和小型動物。水蚯蚓每天食泥量可達本身容積的8~9倍,所以說水蚯蚓是池塘底質的最佳改良者,在池塘水質底質的自凈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幼鱉放養前后,從自然水體撈取的螺螄、河蚌等,根據來源是否充足,每畝各投放100~300公斤。螺螄、河蚌等在含有豐富有機物池塘底泥中,增長繁殖很快,增殖空間很大,一方面為池中養殖的鱉提供了大量的營養全面的鮮活動物餌料,另一方面對池塘底質底泥的凈化改良起著重要作用。
除了上述底棲動物外,池底還有大量的小型底棲動物,這些小型底棲生物同樣一方面供鱉食用,另一方面對底質底泥起著凈化改良的作用。所以在養殖生產中,盡量少使用各種殺蟲劑,以防這些底棲生物被殺滅。
2、促進上下水體交流,促使底泥再懸浮再釋放
晴朗天氣的白天下午,上表層水體溶氧達到飽和度的1.5倍~2倍及其以上時,具體溶氧數值一般10mg/L以上,開啟促進上下水層交流及底泥再懸浮釋放的多功能裝置,每天啟動時間視具體情況以1~2小時為宜。這是進行底泥科學管理的最佳措施,進一步的原理說明不在此詳述。
3、定期施用池底改良劑
一般池底改良劑有這兩方面的作用,一是氧化劑,如過氧硫酸氫鉀等。因為池底通常處于還原狀態,產生的代謝產物氨氮、亞硝酸鹽和硫化氫等,使用氧化劑,在池底起著氧化能力,消除池底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害物質;二是增氧劑,改善池底溶氧狀況,增加池底溶氧量,如過氧化鈣、過碳酸鈉等是對池塘底部“氧”的補充。
注意的方面就是施用過程,池底改良劑不要用水劑或粉劑,施用水劑或粉劑難以沉下池底,施用顆粒型(最好加沉型)池底改良劑以便大部分能夠沉下池底,在池底起作用。
這里特別需要提醒的是市場上許多底改產品,是以沸石粉等起著吸附作用的優質石粉為主要原料做成的,施用后表面看起來水體清爽了許多,水中懸浮有機物減少了許多。殊不知這些底改劑只是加速水體懸浮有機物的絮凝沉淀,加重了池塘底部的“負荷”,是底部改良的反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