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仔豬的腹瀉一直是養豬的重要問題。從2010年開始,由于豬流行性腹瀉的廣泛發生,使得現在的仔豬腹瀉更是成為養豬的最危險的敵人之一。尤其是在冬春季,氣溫較低,或者溫差較大的時節,一旦在豬場發生,輕則人仰馬翻,重則大傷元氣,甚至直接摧毀養豬人的信心。
春節過后伴隨氣溫的逐步回升在冬季處于潛伏狀態的疾病發生率開始抬頭。豬場生產人員應將疾病防控重心進行轉移。寄生蟲病是嚴重危害豬場的群發性疾病之一,由于冬季氣候寒冷,外加一些豬場的保溫措施僅局限于豬舍內部,寄生蟲發生的完整循環鏈不容易形成,所以冬季寄生蟲病的發生程度較低,但隨著外界溫度的升高,各類寄生蟲處于體外發育階段的卵囊、孢子等開始繼續發育及其一些中間宿主或儲存宿主活動的增加,使得寄生蟲對豬群的危害逐步加重。
由于很多寄生蟲侵入體內的前期階段豬只無明顯臨床表現,且這一持續期可能會長達數周,因此很多豬場在密集的防疫保健程序中容易忽視該病,寄生蟲病與其他病毒或細菌性傳染病有所不同,在豬只無明顯臨床表現階段即可對其體內組織器官和飼料利用率等產生影響,如果豬場在豬只出現明顯臨床表現如劇癢、消瘦或腹瀉等癥狀后,再給豬只投放藥物,則此時疾病已經入爆發性階段,不僅需要藥物的劑量增加,還會延長豬只的體況恢復時間,既增加了用藥成本,又增加了飼料消耗。為了使豬場對寄生蟲病有更為清晰的認識,本文從能夠危害豬場的寄生蟲病種類及其防控措施兩方面,結合目前豬場的一些現狀及相關資料報道進行寄生蟲病的防控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以供豬場生產和管理人員參考。
1. 寄生蟲病種類
教科書中對寄生蟲病的劃分大多按照寄生蟲的種屬進行分類,但生產中限于人員的專業層次及經驗水平,大多以體內和體外兩種方式進行寄生蟲病的劃分。為了便于一線人員參考本文將其分為體內和體外寄生蟲兩種類群。
1.1. 體外寄生蟲
體外寄生蟲是與體內相對的一種概念,此類寄生蟲存在于豬只皮膚層(含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并引起相應部位的病變,如潰瘍、劇癢、脫屑等癥狀。目前來說對豬危害較大的體外寄生蟲主要是螨蟲。螨蟲寄生于豬皮膚時,經歷卵、幼蟲、若蟲和成蟲四個階段,在皮膚內采用挖掘隧道式方式前行,從而對經過部位的皮膚和毛囊產生損害,外觀表現劇癢、病變皮膚脫毛、結痂和增厚為主要特征,后期甚至會形成化膿灶。如果不對進行處理或處理方式不當,則會繼續表現為進行性消瘦、甚至死亡。發病時,一般先從頭部開始出現而后逐漸向后蔓延;該病無明顯年齡差異,但近來發現在很多豬場出現了產房內的嚴重感染,這樣的感染對小豬成活率和后期生長影響非常嚴重。
1.2. 體內寄生蟲
與體外寄生蟲相比,對豬危害較大的體內寄生蟲種類較多,如對豬影響嚴重的肺絲蟲、線蟲(食道口線蟲和小袋線蟲)、弓形蟲和球蟲;具有較大公共衛生學意義的蛔蟲、旋毛蟲、囊尾蚴和吸蟲等,其中以豬蛔蟲、弓形蟲和球蟲的影響最為顯著和常見。這類寄生蟲寄生于豬只體內后通常出現危害的時間要晚于體外寄生蟲,且前期的癥狀非常不明顯,一般表現為感染豬只消瘦、咳嗽、腹瀉或發熱等,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視,而且豬只的此類病變在其他傳染病過程中也經常見到,很多豬場在出現此類問題后一般都會先從病毒或細菌性傳染病角度考慮病因并進行治療,由此延誤了很多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