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雞的質量是由種雞健康及種蛋的質量決定的,選擇優質的雞雛是蛋雞養殖關鍵的第一步。第二個“精”是精微物質其中包括卵黃,其提供雛雞前期生長的必須營養和高滴度的母源抗體。所以養殖戶在飼養過程中還需做好如下管理:
一、雛雞生理特性:
1、雛雞新陳代謝旺盛、體溫調節差、生長發育快、敏感性強,易應激,喜群居。
2、雛雞消化系統不健全,對飼料要求性高。雛雞嗉囊、肌胃溶劑小,腸道長度較短,飼料貯存時間短,消化道粘膜尤其是腸道粘膜沒有完全形成,消化腺分泌消化酶不多。要求日齡標準為易吸收、好消化。
3、雛雞免疫系統不健全。機體70%免疫器官都集中在消化道,因消化系統不健全,免疫系統也受影響,僅僅靠母源抗體是遠遠不夠,而且自2周齡開始母源抗體下降速度非常快。要求雛雞日齡必須添加提高免疫器官發育和活性的成分。
4、雛雞腸道菌群不完善。雛雞破殼時腸道菌群基本上處于一個真空狀態,通過后期發育逐步完善腸道菌群平衡。關于腸道菌群平衡有一個“占位”觀點。在腸道菌群未形成完善前添加各種有益菌對其腸道占位,杜絕后期有害菌在腸道的數目和損失。因菌群不完善雛雞對日糧營養的需求更高。要求添加微生態制劑和酶制劑。
二、營養需求
此階段雛雞生長發育速度快1周齡是1日齡體重的2倍,2周齡是1周齡2倍,且免疫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快速發育需要大量有效營養供給。雛雞營養主要來源于卵黃,7日齡開始卵黃營養逐步有日糧營養替代,因消化系統不健全此階段應激過多卵黃營養遠遠不夠。必須注意營養的供給和平衡。
三、飼養管理
通過生理特性和飼養管理方面考慮,首先注意溫度的調控,幼雛在10日齡以前體溫要比成年雞低3℃左右,為33℃-39℃,10日齡以后才逐漸恒定,達到正常體溫。幼雛絨毛稀短,抗寒能力差。初生雛雞的體溫較成雞低,只有39℃,10日齡時才達到成雞體溫,21日齡左右,體溫調節機能才逐漸完善。雛雞新陳代謝快,需氧多、產生廢物多。
雛雞生長快,需氧量大,呼出的二氧化碳、水蒸氣、產生的氨氣都比較多,這些污濁的空氣極大的影響雛雞的健康。要在保證溫度的條件下,適當加大通風量,減小飼養密度,勤除糞。
剛出殼的雛雞含水率在76%以上,如果在干燥的環境中存放時間過長,則很容易在呼吸過程中失去很多水分,造成脫水。育雛初期干燥的環境也會使雛雞因呼吸失水過多而增加飲水量,影響消化機能。所以出雛之后的存放期間、運輸途中和育雛初期,注意濕度問題就可以提高育雛的成活率。育雛前1周,濕度最好維持在60%以上,育雛期至少維持在50%以上。盡量縮短路途運輸時間,到雞場后第一時間飲水,在水里可加電解質、多維和葡萄糖。
四、疾病防控
選擇優質雞苗杜絕垂直傳播疾病發生如腫瘤病、沙門氏菌、支原體等。添加微生態制劑防治雛雞出現生理性拉稀。9~12天和25~28天注意球蟲疾病,3周齡開始機體內母源抗體幾乎為零,此階段注意新城疫和法氏囊疾病。
五、存在問題
1)雞苗的選擇:圖便宜、不重視運輸、憑經驗判斷雞雛的好壞。
2)雛雞開口料選擇:重價位輕質量、不考慮雛雞消化系統特性和免疫系統特性。
3)開口藥物選擇:盲目加大劑量、選擇易抑制免疫器官發育的抗生素如氟苯尼考等
4)粗放式管理:投料方式不注意、育雛期間不注重稱重、雞群均勻度不夠、體重不達標、層次不齊更為嚴重出現“四世同堂”。
解決方案:
1)現在優質雞苗,不要片面重視雞苗價格,正所謂一分錢一分貨,蛋雞養殖周期長,先天因素更為重要。以往靠經驗選擇雞苗的方式不科學,以往經驗雛雞羽毛鮮亮、爪色黃澄、體型大、肉結實、眼睛有神等不適合于現在規模化和標準化的養殖。歐洲雛雞質量評定標準為“卵黃囊”評定法。既隨機稱取雛雞體重做好記錄,然后解剖出卵黃囊稱取重量,用卵黃囊的克數除以雛雞體重克數的百分比作為參考依據。一般低于5%是不需要添加任何開口藥物,5%到8%只需添加酸化劑和微生態制劑即可,8%到12%需要添加抗生素,并要求高標準飼養管理,12%及其以上不建議飼養。
2)杜絕放羊式飼養管理
定期對免疫器官發育、消化器官發育、體重、徑長等進行稱重,并對照參考指標,進行數據搜集和分析。
3)開口藥物的選擇
選擇廣譜性的開口藥。
4)開口料的選擇
必須選擇優質高效的開口藥物,正如母乳和奶粉哺乳嬰兒的效果是差別很大的。
根據雛雞生理特性和免疫特性以及消化特性選擇日糧,對雛雞日糧總的要求有四,一是養分含量高,二是易消化吸收,三是營養全面平衡,四是具備綠色保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