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的飼料需要預消化?
在當前飼料行業的發展形勢下,行業內人們耳熟能詳的熱詞總是圍繞著無抗、發酵、生物技術,又或者是電商、互聯網+、智能畜牧業等,對于預消化似乎總是不冷不熱。現階段通過發酵、酶解、膨化等技術預先對原料進行處理,以提高飼料利用率等為目的,都是飼料預處理的范疇,其實預消化也是一種預處理的方法,只是較其他方法更系統。那么,什么是的飼料預消化技術呢?
飼料預消化技術是指在動物機體外,根據不同原料的具體特性進行特定的系列加工處理,使原料中不能消化的營養物質轉變成能被動物消化的營養物質,難消化吸收的營養成分轉變成動物更易于消化吸收的營養成分,且降低原料中的抗營養因子和有毒有害雜質含量,增加飼料中的有益因子,以達到提高飼料中營養物質在動物體內的利用率和促進動物營養保健的新型飼料加工技術。
在現代飼料工業生產中,優質原料匱乏、主要常用植物性原料(豆粕、玉米等)高度進口依賴、動物健康與福利廣受關注、綠色養殖呼聲漸高等現象對畜牧業乃至整個農業的考驗日益嚴峻。所以,不斷進行技術強化以達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是飼料工業的重要任務。而通過上述定義我們可以看出,預消化技術正是我們需要的。
1、腸道健康需求
“養殖就是養腸道”現今已成為業內人士公認的觀點,充分說明了腸道健康在動物養殖中的重要性。小腸不僅是動物對營養物質吸收的主要場所,同時在機體免疫功能的發揮中占據重要地位。動物體約70%的免疫器官在腸道,小腸上皮內含有的上皮淋巴細胞和淋巴細節,具有重要的免疫作用,可對進入腸道的日糧抗原進行加工和識別,以免引起對機體有害的過敏反應。
動物幼齡期是腸道開始發育并逐漸健全的時期,微生物區系逐漸形成,但這個階段也是腸道最易受損的時期。因為食源的忽然轉換,離乳造成的心理創傷,生存環境的變化,導致了幼齡動物遭遇多重打擊繼而引發疾病等。在動物生產中,斷奶初期是腹瀉的高發期,而且較難治愈。如若在動物疾病或者應激情況下,提供一種應激營養的迅速補充來源,減少機體體儲的大量損耗,促進動物疾病期的機體機能快速恢復,則可縮短病程,加速康復。
其實,所有腸道損傷的發生可以歸結為一個詞語,即過敏。前面提到小腸的一個重要功能是避免引起過敏,但為什么過敏還是發生了呢?原因很簡單,就是日糧中存在的抗原數量太多,導致小腸無法完全識別,機能被破壞,進而導致腸道無法正常識別進入體內的營養物質。雖然現在的飼料中添加了很多用于改善腸道健康的產品,但仍然很難從根上解決腸道損傷引起的疾病,分析其中原因:一是添加量問題,受成本所限,很多添加劑在飼料中根本達不到足量添加,雖然在生產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無法全盤發力;二是動物自身原因,某些有益菌群雖然對腸道有保護作用,但不是腸道原生菌群,無法在腸道定植,動物食入后經代謝過程最終被排出體外,只能通過日糧源源不斷地補充才能實現其益生作用。
兵法有云:“擒賊先擒王!”,其實在動物的養殖中,此法同樣適用。找到源頭,遏制源頭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既然造成動物腸道損傷的源頭在于抗原,就要從抗原上下功夫。飼料中的抗原有哪些呢?在衛生指標監管非常嚴格的情況下,細菌病毒已然沒有生存空間,不足為懼,導致過敏的真正原因是日糧中的抗性成分阻礙了營養物質的利用,換言之即是日糧的消化率。
我們都知道,在嬰兒輔食中應用最為廣泛的產品是配方米粉。為什么選擇配方米粉?一是因為其主要原料小米、大米的消化率較高,二是復配后營養組成更全面。為什么不直接給嬰兒吃米飯,而要制成米粉呢?除了考慮嬰兒的腸道嬌嫩,需要更為細致的呵護,還要考慮消化速率的問題,對原料進行預處理后加工而成的米粉無論從形態上還是理化性質上都發生了改變,消化速率也得到了提高,使其更適合嬰幼兒的腸道發育。
在幼齡動物中也是同樣的道理,配制日糧時需在兩個方面共同發力:一是選擇抗原少消化率高的原料,二是對原料進行相應的處理,去除其中的抗性因子,提高其消化率。但在動物生產中,優質原料一直是匱乏的,所以如果通過飼料預消化技術,對其食用的日糧進行相應的處理,消除抗原,提高消化率和消化速率,則可在源頭上控制幼齡動物的營養源性應激,促進腸道健康發育,高效利用營養物質,保護腸道免疫功能正常發揮。
2、降低成本需求
對于動物營養配方師而言,在保證飼料報酬的前提下盡可能的降低飼料成本是他們矢志不渝的追求。但如何在有限的100%的配方空間中將利益達到極致,就必須考慮兩點:即原料的可選擇性和原料之間的價差。
目前,國內優質飼料原料始終處于匱乏狀態,尤其是優質蛋白原料,常規原料又有很多具有進口依賴癥,因此,在原料的選擇上,配方師們似乎總是少那么一點超自由發揮的空間。在原料價格方面,優質原料的高大上與飼料利潤微薄的現況也總是門不當戶不對,用起來讓人覺得心在滴血。以魚粉為例,在近期價格穩中略跌的形勢下,每噸仍在萬元以上,讓配方師們又愛又恨。
3、 綠色養殖需求
近幾年,出于對食品安全、環保要求、生物耐藥等多重因素的考慮,在動物飼料中禁抗的呼聲越來越高,政府也逐漸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來制約抗生素在飼料中的使用。但抗生素限制了,無抗飼料營養的基礎研究卻還沒有達到相應的高度,動物的生產水平得不到保障該怎么辦?雖然市場上叫喊著能替代抗生素的產品種類繁多,抗菌肽、微生態、寡糖、中草藥、植物提取物等,但無論哪一種產品都很難完全替代抗生素,其間競爭和依存的關系難以確定,綜合替抗方案難以形成。因此,如何通過配方技術對營養進行合理調控,使動物健康生長才是無抗飼料時代的理想解決方案。
日前,有報道指出美國的肉雞生產和加工商Allen Harim對外宣布公司已經將家禽飼料配方調整為100%的植物性飼料配方,以尋求停止或限制使用家禽抗生素。我們都知道,植物性飼料的利用率要遠低于動物性飼料,其中的抗性成分是限制植物性飼料利用的主要因素,但在飼料成本和安全性方面則更具優勢,因此,高效利用植物性飼料的關鍵在于預處理,使其成為更易于被動物吸收和利用的預消化產品,同時在營養的搭配方面做更多的研究,某種或多種抗生素替代品合理配合使用,已達到符合動物營養與健康的綜合要求。
現階段,環保事業已然成為畜牧業的頭等要務,注重養殖環保不只要關注抗生素污染、還有飼料中的金屬元素污染、飼料未消化完全的帶來的有機源污染等等,而這些污染的發生同時也是另一個問題的顯現——浪費。金屬元素的污染多來源于飼料里過量添加的礦物質,如高鋅、高銅日糧等,可通過限制用量控制。而因未完全消化造成的有機源污染,并不能單純靠限量就可控,還要綜合考慮動物的營養需要,營養素配比是否平衡,原料消化率等諸多因素。在現代配方技術中,前兩者已不算難點,后者才是關鍵。目前的飼料加工工藝中,對原料的處理還不夠精細,很多原料并沒有發揮出其最高性能。以飼料中添加的淀粉為例,如果不進行糊化處理,其與動物體內的α淀粉酶的作用是相當有限的,而淀粉的晶體顆粒是不能直接被動物利用的,所以配方中以淀粉計的能值雖高但利用有限。因此,對飼料原料進行預處理之后,其使用效價得到顯著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由此可見,應用各種手段提高飼料消化率將是飼料工業近年來的工作重點,而如何合理的運用好預消化技術,為飼料業帶來更多是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也將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