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中旬,碭山縣水產站觀賞魚繁育基地的一口武昌魚種越冬池塘大面積發生赤皮病,經過連續幾天治療,有效地控制了病情,減少了死魚量。現將防治情況報告如下。
一、病原 熒光假單胞菌。體表局部發炎,分布尾柄、背部兩側,尤以肛門上端兩側為明顯;病灶大小不等,呈點狀或斑塊狀;患病處鱗片有的脫落,有的松動,手輕觸即脫掉;大多數病魚背鰭、尾鰭、臀鰭或基部或全部充血,偶爾鰭條腐爛;部分病魚鰓蓋有輕度充血,有的眼球一側或兩側伴隨輕微點狀充血。
二、發病情況 該池塘面積2畝,魚種為春節前轉入,規格15尾/千克。2月15日拉網時發現大多數魚發病,發病率60%,池內搭配的其它魚未感染,患病的魚在拉網前有少量死亡。分析原因為春節前轉塘時,因拉網、搬遷等原因造成魚體碰傷,加上當時氣溫偏低,魚體皮膚凍傷,引發該病。
三、治療措施 鑒于季節因素,僅能采取體外藥物治療。當日拉網時,在網箱內用500克/立方米富碘藥浴魚體10多分鐘;第二天用富氯0.2克/立方米全池潑灑,第三天全池潑灑一次0.3克/立方米溴氯海因。至22日拉網觀察時,病狀基本消失,期間僅死魚10多尾。
四、防治方法
1.相對于鯉、鯽魚等,團頭魴更易在操作過程中受傷、死亡,因此在捕撈、運輸、放養操作時要格外小心,放養時要用3%~5%食鹽水或PV碘500~600毫克/升浸洗魚體。
2.從本次治療看,冬季、初春魚不開食,用外潑方法可以收到較好效果,如在夏季、秋季魚生長季節,可用外潑加內服方法治療。內服魚復寧,每100千克魚用藥35克,制藥餌連續投喂3~5天,第一天用藥量要加倍。或外潑富氯0.2~0.3/立方米,連續20天。或外潑氯殺靈0.3克/立方米,連續2天。或外潑溴氯海因0.3克/立方米。或外潑二溴海因0.2克/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