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痘是由禽痘病毒引起的禽類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其特征是在皮膚(尤其是頭部皮膚)、口角、冠等處出現痘疹(皮膚型);有的在口腔和咽喉部粘膜發生纖維素性壞死性炎癥,常形成偽膜,故又稱禽白喉(粘膜型)。
雞痘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國,雖病死率較低,但發病率高,可使病禽生長遲緩,影響產蛋率,并可誘發其他傳染病。
【雞痘病原】
雞痘病毒是一種比較大的痘病毒,它包括雞痘病毒、鴿痘病毒、火雞痘病毒、鵪鶉痘病毒、金絲雀痘病毒和麻雀痘病毒等。這些痘病毒之間有著密切的親緣關系,在血清學和免疫學方面具有交叉反應性,但又可互相明確區分。在自然情況下,各種痘病毒對相應的宿主具有選擇性的致病作用,但在人工感染時,也可使異種宿主感染。禽痘病毒通常不感染人和其他哺乳動物,也無交互免疫性。
雞痘病毒在病變皮膚的表皮細胞和感染雞胚的絨毛尿囊膜上皮細胞的胞漿內,可形成卵圓形或圓形的包涵體。本病毒對外界環境抵抗力相當強。加熱至60°C 30分鐘方可滅活。對寒冷及干燥的抵抗力較強,在干燥的痂皮中能存活6~8個月。但在雞糞或泥土中,活力通常不超過幾周。化學藥物在普通消毒的濃度下可在大約10分鐘內使雞痘病毒滅活。
【雞痘流行病學】
雞、火雞、鴿、金絲雀易感。禽痘病毒通常存在于病禽落下的皮屑、糞便和噴嚏、咳嗽等的飛沫中,當這些污物接觸家禽皮膚或粘膜的傷口時,可引起發病。大多數是通過家禽互啄、斗架或抓破而感染本病的。此外,蚊等吸血昆蟲有傳播此病的作用,蚊的帶毒時問可達數月之久。一年四季都能發生,秋冬季舍飼的成年雞多發,特別是冬季,產蛋雞群多發,夏季則肉用仔雞多發。雞舍擁擠、通風不良、氨過多、陰暗潮濕、體外寄生蟲、維生素缺乏等都可促進本病發生,如并發其他傳染病,可造成大批死亡。
【雞痘癥狀與病變】
潛伏期4~8天。根據病毒侵害部位、病程快慢,可分成多種病型。一般分為皮膚型、粘膜型、混合型、敗血型(少見)。 .
1.皮膚型 在冠、肉髯和耳上開始出現細薄的灰色麩皮狀覆蓋物,隨即長出小結節,開始呈灰色,后漸變成灰黃色,逐漸增大如豌豆,表面呈現凹凸不平的干燥硬結。刺破結節,內含有黃脂狀糊塊。有時結節數多,互相連接融合,產生大塊厚痂。痂皮脫落后形成瘢痕。
2.粘膜型 在粘膜上發生白色、不透明、稍突起的小結節,迅速增大,融合成黃色、干酪樣壞死物質,呈偽膜狀態。將偽膜剝掉,現出出血性糜爛區。感染細菌可使病情加重,炎癥可從口腔蔓延至咽竇,特別是眶下竇,結果形成瘤狀腫脹,引起采食、呼吸困難,病雞張嘴、伸頸、搖頭或咳嗽,并發出異常的咯咯聲,最后常窒息而死。侵害鼻咽部時,則淚管和下眼窩發炎。鼻竇中蓄積淡白色粘液和膿性分泌物。侵害眼睛時,呈卡他性結膜炎,進而出現多量粘性、膿性或干酪樣分泌物,眼睛腫脹,壓迫眼球,終致失明。
3.混合型 具有粘膜型、皮膚型特征。
4.敗血型 此型少見,一旦發生,先出現嚴重的全身癥狀,繼而發生腸炎。病禽有的迅速死亡,有的耐過轉為慢性腹瀉而死亡。
【雞痘診斷】
典型的皮膚損害,可以作為診斷依據,但粘膜型或眼腫大,則較難診斷,必須憑借感染試驗診斷和確定毒型。做法是將病料接種于易感宿主皮膚,很容易證明有痘病毒存在。接種方法可選用針刺法、毛囊法或雞冠劃痕法。5~7日內發生典型的皮膚癥狀,可證明有痘病毒存在。另外,也可采取保護試驗、血清學試驗進行診斷。
【雞痘防制】
搞好禽舍、運動場地的衛生工作,加強管理,防止發生外傷,消除蚊蟲孳生條件,做好防蚊工作。注意做好新購入禽的隔離觀察工作。可用疫苗進行預防接種。雞痘鵪鶉化弱毒疫苗有甘油苗和凍干苗2種。本苗對初生雛雞(6日齡以上)及成年雞均可應用。按實含組織量用50%甘油鹽水或生理鹽水稀釋100倍或200倍,搖勻后應用。用雞痘刺種針或滅菌鋼筆尖蘸苗,于雞翅內側無血管處皮下刺種。6日齡以上初生雛雞,用200倍稀釋苗刺種1針;超過20日齡,用Ioo倍稀釋苗刺種1針;1月齡以上雞,用]oo倍稀釋苗刺種2針。接種后3~4天,刺種部位微現紅腫、結痂,2~3周痂塊脫落。免疫期,成年雞5個月,初生雛雞2個月。可于25日齡及120日齡各免疫1次,以后每半年免疫1次。此外,還可選用雞痘雙價活疫苗,其應用方法同雞痘鵪鶉化弱毒疫苗。發病后要嚴格隔離病禽,對死禽進行無害化處理。
病雞應及時隔離并采用一些對癥療法,以減輕病禽癥狀和防止感染而發生其他合并癥。口、咽部偽膜,如妨礙呼吸,可用鑷子去掉,涂碘甘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