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走訪河北黃驊/山東東營、濱州沿海大汪子(粗養塘,面積在幾百至上千畝不等)對蝦養殖戶,他們都反映一個共同存在的問題,每年進入6月底以后白對蝦長到70—80頭/斤,有的在50頭/斤左右出現陸續死亡,死亡的時間一般是晚上或暴雨后。目前北方已經進入雨季,有的大圈開始出現死蝦現象。表現的癥狀:體暗紅、硬殼、爛鰓。有的“掛臟”附著大量纖毛蟲,有的死蝦沒有明顯的病癥。中后期白對蝦死亡的情況比較復雜,表證不一。
走訪中發現:
1、蝦塘池底惡化底部溶氧低。
大量而頻繁地排放水,使池塘泥土中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流失,造成塘底“沙漠”化,塘底滲漏,保水、保肥的功能減退。頻繁使用化學藥物消毒,對有益微生物構成極大的危害,使病原微生物產生抗性,致使蝦塘逐步失去生態平衡,塘底的自凈功能喪失殆盡,底質日益惡化。養殖水深與增氧能力脫節,造成底層溶氧不足,底泥發臭。經常使用絮凝劑和吸附劑,造成底質中大量的有害物質沉積,底泥變酸、發酵變臭。藻類含量高、透明度低、水色濃的池塘,會減弱中下層水體的光合作用,中下層水體產氧能力下降,同時藻類的新陳代謝導致死藻量較大,也會造成底質惡化加快。
一些大片的汪子多年養殖,底部有機物積累,池底發黑臭,有毒有害物質積累導致池底溶氧低、毒性強。大汪子粗養蝦前期主要投喂鹵蟲,中后期鹵蟲減少定期投喂飼料。中后期池塘底部殘餌、糞便、死亡水草藻體在分解中需要消耗大量溶氧,底部溶解氧急劇下降。久之池底聚毒層增加、病原菌滋生。白對蝦長期處于“亞缺氧”狀態,體質下降,極易發病。一旦環境變化(應激),特別是大暴雨后水溫、鹽度巨變、倒藻后導致大批死蝦。
2、有害藻滋生
人為的劃分有害藻和有益藻的標準:一是看能否被養殖動物攝食和消化吸收,二是這種藻類被養殖動物攝食后是否產生毒素或藻類死亡后產生毒素。藻類的組成和藻相的變化是池塘生態群鏈的生物指示指標。池塘生物生態群鏈的變化往往成為疾病爆發的前兆。比如對蝦池塘水體發光(夜光藻、發光弧菌)對蝦開始發病、空腸空胃、出現甲藻對蝦陸續出現中毒死亡癥狀,藍藻的爆發就很容易出白對蝦白便。
一旦出現有害藻的大量繁殖,養殖戶要么束手無策,要么大量用化學藥物(漂白粉、強氯精、硫酸銅、撲草凈)殺藻。導致失衡的水體菌相藻相再次失衡,水體渾濁有機物多、透明底低,水體缺氧再次難免。
遇到有害藻類滋生的正確處理是減少投喂,通過補充有益菌(EM、光合菌、芽孢菌)和多元有機酸、氨基酸螯合劑降解水體藻毒素、重金屬毒素,螯合有機物增加水體的通透性。定期、定向補充缺失的微量元素和礦物元素小分子碳源。保持藻類和水產動物的正常需求。通過有益菌群的協同作用抑制有害藻類的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