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代謝疾病是營養紊亂和代謝紊亂疾病的總稱。前者是因為動物所需的某些營養物質的量供給不足或缺乏,或因某些營養物質過量而干擾了其他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引起的疾病。后者是因體內1個或多個代謝過程異常改變,導致了內環境紊亂引起的疾病。
營養代謝疾病的發病原因包括營養物質攝入不足,日糧不足或日糧中缺乏某種營養物質,營養物質消化吸收不良,不能充分利用等。飼料加工與動物營養有著密切關系,優質的產品需要科學的配方設計與加工制造共同實現。合適的粉碎粒度對飼料營養價值、養殖戶效益、飼料產品市場占有率與代謝疾病預防等均有較大影響。
飼料的最適宜粉碎粒度是指飼養的動物對飼料具有最大利用率、最佳生產性能且不影響動物健康、經濟上合算的幾何平均粒度。合適的飼料粒度可以增加動物胃腸道消化酶或微生物作用的機會,提高飼料的消化利用率,減少營養物質的流失及動物糞便排泄量對環境的污染。各種原料混合均勻、生產質地均一,能夠有效防止粉狀配合料混合不均,可以提高飼料調制效果和熟化程度,改善制粒和擠壓效果,便于動物采食,減少飼料浪費,也便于儲存、運輸。
據調查12個種雞場、蛋雞場及肉雞場,種雞與蛋雞的主要飼料玉米的幾何平均粒度為3.5毫米,最粗的達到5.2毫米,肉雞場的玉米幾何平均粒度為3.1毫米,均超過理想的粉碎粒度。此類情況十分普遍,嚴重地影響畜禽生產性能,有的導致營養代謝疾病的發生。部分養雞戶曾用預混料配制全價飼料飼喂肉雞,由于玉米顆粒過大而導致部分肉雞背部羽毛生長不齊、兩腿無力、喙趾軟而彎曲等營養代謝疾病的發生,增加了不合格商品雞的比例。由于粒度過大,導致消化不充分,營養有效吸收率降低。理論上達到的營養,不知不覺地流失,一般不會被畜主所重視。
據調查,某肉種雞場,使用了過粗的玉米,提供了雞只“先吃粗料習性”的條件,導致某些雞氨基酸、維生素與微量元素攝入不足,發生大批啄毛、啄肛致傷事故,特別是食量大、生長快的雞。在改進了飼料原料的粉碎粒度后,問題很快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