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90后”4個月賣出700頭土豬!并開設了首家社區實體店。這些新屠夫是怎樣實現的?
首先認識他們三個:
莊旭檳一家跨國企業的“藍領”,朝九晚五。
郭凱則已是一家年銷售額達四百萬元的網店的老板。
吳德湫原先在一家廣告公司工作。
簡單的說他們用的是互聯網思維賣豬。那他們是怎樣實現的!
互聯網思維“眾籌養豬”。
2010年從佛科院畢業后,郭凱二次創業時和幾名朋友找到張槎一家服裝企業代工,在網上開設自己的品牌店。兩年后,這家網店的年銷售額突破400萬元,毛利潤約有30%。
后來,南海商會幾位老板的做法讓郭凱找到了再次創業的靈感。原來,為了吃到放心的豬肉,幾位老板在江門專門包下了一個私人農場,自己養豬吃。然而不是每個消費者都能夠有足夠的財力,像老板一樣承包自己的私人豬場。普通的市民能否也吃到放心的豬肉呢?
在養豬場工作的時候,莊旭檳發現因為豬肉的價格有波動,養殖戶往往在豬肉價格低谷的時候不愿意投入。“如果這時有顧客能夠提前付錢預訂一頭豬,農戶養成后以批發的價格賣給顧客,砍掉中間商差價的環節,豈不是可以實現雙贏?”他的想法和郭凱不謀而合。“現在什么都可以眾籌,那我們就用互聯網思維眾籌養豬。”幾名剛畢業的校友都覺得“有做頭”。
今年2月,注冊成立公司后,他們嵌入“互聯網+養豬”功能的微信公眾號也正式上線。在微信上,可以點擊進入豬場。每逢周一和周四,莊旭檳會在網上“賣豬”,推出一批月齡為4個月大、重約40斤的小豬,每頭認購的價格是2500元。網友拍下小豬后,通過網上簽訂合約,小豬就會戴上一對一的耳標。
用場景思維,讓客戶與產品互動。
“你可以給自己的小豬取名字。”拍下小豬隨后4個月里,認購人可以每天通過微信查看視頻,監控小豬在豬圈里的成長情況。小豬的入欄體重、生長體重和出欄倒計時等信息,都會定期進行更新。4個月后,這批通過酒糟、谷料、飼料喂養的小豬會長到150斤。
郭凱稱,2月份上線開賣的第一批200多頭小豬,已經在6月成功出欄,互聯網+養豬的投資者,也拿到了第一筆9%的年化收益。目前,他們合作的豬場還有500頭存欄豬,而他們制定的目標是年內通過“眾籌”,養豬數量達到6000頭,年銷售額達到1500萬元。
用投資理財思維賣豬。
考慮到大多數家庭難以一次吃完一整頭豬,他們也提供了另外兩種方案。一種是可以儲值的豬肉卡,可以打折優惠用于日常買肉消費。另外一種則是由公司代銷,將本金和收益到期返還給顧客,飼養豬變成了一種投資理財的方式。
微信下單售豬肉。
豬肉到店后,在“刀手”的切割下,分成不同的部位,貼上標簽擺到臺面上待價而沽。
“如今大媽們微信也玩得很溜,有時候發個信息過來,要多少豬肉,什么部位,我們就能配過去。”
互聯網思維賣豬看來風光,也有急需解決的問題:
行業風險。互聯網養豬的好處在于砍掉了中間環節,讓肉價直接對接消費者,并且可以通過技術手段把控和溯源豬肉的來源。莊旭檳說,合同上也和養殖場約定,飼養的小豬在期滿后假如顧客不要,需要按照合同回購,這也間接保障了投資者的利益。不過豬肉價格的走勢仍是未知數。是經營的時候隨時爆發的地雷!
消費群體的觀念,對高品質信得過的豬肉的價值認同。吸引大媽們來買肉的更多還是現場“買豬肉送菜”、“送雞蛋”等小實惠。
主流的高要求的消費者還未真正掌握廚房。而對互聯網養豬有興趣,對豬肉品質有實際需求的年輕人們,卻還沒到居家煮飯、對豬肉有剛需的年齡。
未來,互聯網+社區將成為賣豬肉的主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