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的生長旺季是7-9月,既是全年氣溫較高的季節,也是病害高發季節,加強河蟹中期健康養殖管理至關重要,針對河蟹養殖的實際情況,簡要介紹以下三個重要方面的管理措施,供河蟹養殖戶參考。
一、強化水質調控,創造最佳養殖環境
所謂“清水大閘蟹”,顧名思義只有清水才能養大蟹、養好蟹,所以加強水質調控是河蟹養殖的關鍵。蟹塘的水質要保持清澈不能渾濁,水渾的主要原因及處理方法有:
1.水草生長不好,或覆蓋率低。
處理方法:及時少補種或移栽水草,并適當施肥,多換水,保持水草清潔,從而提高水草的生長速度。
2.螺螄的投放量不足或投放的螺螄成活率不高。
處理方法:適當補放當地螺螄,因為當地螺螄較適應本地水體的生態環境,成活率高。
3.投喂的餌料不足,造成河蟹、魚、蝦吃不飽。蟹、魚、蝦的活動頻繁,攪動水體致使水渾。
處理方法:增加投餌量,早、晚各檢查一次食臺,以下午喂食前食臺略有剩余為好。
4.池塘里野雜魚太多(如鯽魚、泥鰍等)。
處理方法:進水口、排水口用60目以上的濾網進行過濾,防止野雜魚在進排水時進入蟹塘。
5.蟹塘套養的養殖品種密度太高,特別是套養的小龍蝦、青蝦密度太高。
處理方法:適當捕撈上市部分小龍蝦、青蝦成蝦,或捕撈一些小龍蝦、青蝦苗種出售。
6.池塘中的NO3-、H2S、NO2-或重金屬超標,抑或溶氧、pH不符合養殖水質標準。
處理方法:①定時換水。早晨水溫低時換水可有效調節水體各理化因子,使水溫保持在28℃以下,減少河蟹性早熟的概率。經常換水還能提高水中溶氧含量,保持水質清新,促進河蟹快速生長。換水時采用先排后進的方式,平均每7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為池水的1/4~1/3,水位控制在1.2~1.5米。換水時要注意蛻殼期間換水速度不宜過快,以免對河蟹造成過強刺激,造成蛻殼不遂。②定期使用生石灰。正常情況下,三周左右使用一次生石灰。一般每次使用5~10千克/畝,將水體pH值調節在7.5~8.5。③定期使用底質改良劑改善底質,勤用復合芽孢桿菌、EM菌、超能乳酸菌等生物制劑調節水質,或使用底改寶、速效底改、底必凈、凈水除臭靈改善底質。
二、強化飼料投喂,提高河蟹產量
河蟹飼養過程中,在飼料投喂上應采用“兩頭精、中間青”的方法。高溫季節需要加大青飼料的投喂量,即提高飼料中粗纖維和維生素的含量,這樣既可增加飼料的適口性,又符合河蟹的生理特性,防止河蟹的性早熟。同時在自制的顆粒飼料中要提高豆餅、菜餅、玉米、小麥的比率,還可增加適量的南瓜、水草等植物性飼料。其中豆類、麥類最好進行熟化處理以提高其利用率。
飼料中要加入適量的預混料、蛻殼素、磷酸二氫鈣等添加劑,確保微量元素的含量,促進河蟹的蛻殼、生長。高溫季節尤其要防止飼料霉變,投喂要始終堅持“四看、四定”原則。
三、強化病害防治,提高河蟹免疫力
6月中旬以后,隨著氣溫升高,河蟹將進入病害高發期,河蟹養殖戶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采取積極有效的防病措施。
1.首先要檢查、確認所養的蟹生長是否正常,有沒有發病征兆。春季放養的扣蟹,到6月15日蛻殼次數應達4~5次,河蟹平均規格要達到每千克16~20只,大的每千克10~14只。蟹的體表要有光澤,無原生動物生長,蟹背呈青色或黃色,底板呈灰白色。蟹吃食正常,食道充滿黑色或灰白色糞便,爬行有力。疾病檢查可以用地籠捕捉試驗:地籠一頭張開口并高出水面,另一頭沉入池底并封口。經過一夜,如果地籠中沒有蟹,說明蟹健康;如果地籠中有蟹,就有發病的可能,應進一步仔細檢查。
2.平時巡塘檢查,重點注意以下幾點:①晚上巡塘不能發現河蟹上岸,更不能白天有蟹上岸,否則說明蟹有病。②池水不能突然發渾,否則不是缺餌,就是生病。③如果發現水草突然大批斷根上浮,說明投餌量不足,或者餌料質量不好。④如果發現有死蟹浮在水面上,說明河蟹發病已很嚴重。
3.增強免疫能力。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中草藥制劑,制成藥餌投喂,如用克菌威+金肝膽按1%拌餌投喂,每天一次,連喂5~7天。
4.控制病原體數量,減少發病機會。定期潑灑殺蟲、滅菌藥物。高溫季節,每20天左右進行一次,先殺蟲、后滅菌消毒,破壞病原體的生存環境。主要使用藥物為纖蟲凈、菌毒清等。同時定期對養蟹工具進行曝曬、消毒,切斷病原體的傳播途徑。
5.對癥下藥。發現死蟹要認真分析原因,制定解決方案。治療時要注意對癥下藥,切不可濫用藥物尤其是禁用藥品如孔雀石綠、痢特靈等,同時要注意蛻殼期間的用藥安全。